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Toggle navigation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
主選單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
所有書籍
「第六章 日治時期」目錄
MarkDown
6-3 臺灣農民組合
1. 日本明治維新
1-1 中日甲午戰爭
1-2 日軍來台
2. 日本治台初期
2-1 臺灣鐵路改建
2-2 日本早期在台教育
2-3 臺灣人抗日
2-4 日本在台徵兵
2-5 腐敗的日本官僚
3. 武官總督治台初期
3-1 三大調查
3-2 臺灣衛生整治
3-3 臺灣都市計劃
3-4 臺灣醫療設施
3-5 臺灣鐵、公路建設
3-6 臺灣港口建設
3-7 臺灣鴉片的禁絕
3-8 日俄戰爭後的臺灣
3-9 臺灣理番總督
3-10 禁絕臺灣舊習俗
4. 日治時的臺灣經濟
4-1 鼓勵日本獨佔企業
4-2 臺灣土地漲價
4-3 早期糖業史
4-4 西來庵事件
4-5 日治中期的建設
4-6 嘉南大圳
4-7 第一次大戰後的臺灣
4-8 歐洲經濟不景氣
5. 日本文官總督與民主運動
5-1 臺灣教育改進
5-2 臺灣醫學教育
5-3 廢除六三法案、臺灣啟發會
5-4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5-5 臺灣文化協會
5-6 治警事件
6. 臺灣社會運動
6-1 臺灣農民問題
6-2 日本退官佔地事件
6-3 臺灣農民組合
6-4 臺灣民報
6-5 日本金融風暴
6-6 東方會議
6-7 霧社事件
7. 臺灣民主運動
7-1 臺灣民眾黨
7-2 滿洲開發
7-3 軍人干政
7-4 臺灣拓殖殊式會社
8. 臺灣民主運動尾聲
8-1 民眾黨分裂
8-2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9. 臺灣文化與藝術
9-1 臺灣音樂
9-2 臺灣新戲劇
9-3 臺灣新文學
9-4 臺灣美術
10. 日本統治尾聲
10-1 日本軍國主義
10-2 第二次世界大戰
10-3 臺灣的工業
10-4 工業蛻變時期
10-5 臺灣軍需工業
10-6 臺灣皇民化運動
10-7 臺灣徵兵制度
6-5 日本金融風暴
第六章 日治時期 ======== 為了提高民,智掌握輿情,不管「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或「農民組合運動」,臺灣人對擁有自己的報紙,期望是深盼的。而總督府也了解輿論,對臺灣治理的重要,早在明治 33年(
1900
),兒玉總督就曾公佈《臺灣出版規則》,規定臺灣一切出版品皆需檢查。大正 6年(
1917
)安東總督,更公佈《臺灣新聞紙令》企圖控制出版物箝制臺灣言論。昭和 2年(
1927
)2月,上山滿之進總督,就曾舉用該法大肆檢舉並逮捕農民組合。 《臺灣民報》雖創設於東京,根據日本的法律,將臺灣民報移入臺灣僅是遷址問題。只要臺灣總督府警務局保安課長同意即可。這麼簡單手續,卻要經過三任總督,直到伊澤喜多郎上台,才在蔡培火的努力,透過同是基督徒保安課長小林正光的太太協助,才說服伊澤總督,在他離台前一刻批准,使得《臺灣民報》終能在昭和 2年(
1927
) 8月 1日在台發行,成為臺灣人自辦的第1份報紙。 由於報導消息,常能切入臺灣人心聲,不久就成為可與日本在台發行其他三個報紙,像《臺灣日日新報》、《台南新報》、及《臺灣新聞》相較的報紙。但《臺灣民報》以週刊報導的內容究竟有限,因此,在臺灣人期盼,在林獻堂支持下,由蔡培火負責募款,終在昭和 4年(
1929
)募得 30萬元成立「株式會社臺灣新民報社」,並在隔年(
1930
)合併《臺灣民報》,使得《臺灣新民報》成為有能力發行日報,但仍以週報氣勢存在的報紙。但要將《臺灣新民報》由週報改為日報,在當時何其困難。不只臺灣民報在台發行後,總督府發現竟在民間發生了領導作用。因此屢用送審機會作為箝制,將許多內容加以塗改、剪掉,甚至扣留達四十四日之久(二一623頁)。週刊尚且如此令日本統治者不安,何況改為日報。 雖然申請一再被駁回,但林獻堂等人仍等待機會。終於等到機會,日本政黨內鬥嚴重,在台亦如此,臺灣政壇向來不是屬政友會,就屬後藤新平派。在此背景下,昭和 6年(
1931
)屬於民政黨的太田弘政上任為總督,為突破民政黨在台的孤立情勢,有意拉攏在地勢力,對抗政友會及新平後藤派。因此緣由,故而打破過去日本治台禁忌,准許臺灣人發刊《臺灣新民報》。這件原本不被批准的案子反被批准,對臺灣人言,實是意想不到的事,也是政治上一大收獲。但這件足以改變日後臺灣政治生態的報紙,卻已明顯衝犯了日本在台統治禁忌,使得主管此事的木下總務長官以及井上警務局長,被當時的犬養毅首相休職(二一 51頁)。不久太田總督也因此離台。 昭和 7年(
1932
) 4月 5日,臺灣新民報終於發行日報,臺灣人發行日報雖有諸多困難,但也皆能一一克服。直到昭和 11年(
1936
),日本發動盧溝橋侵華事件的前一年,臺灣新民報由林獻堂組團赴中國旅遊,不料林獻堂在上海致詞,竟說出「歸來祖國」之語。消息傳來造成全台轟動,使得歸台後的林獻堂,在台中故鄉竟遭到臺灣人集體圍毆。害怕之餘,不得不避難至東京,當時人稱此事件為「祖國事件」。 「祖國事件」使日本軍部,開始對臺灣新民報產生懷疑和不滿,不巧昭和 12年(
1937
),就是日本發動盧溝橋事件,中國宣佈全面對日抗戰那年。《臺灣新民報》按例在過年皆會贈送禮物給讀者。然而卻在贈送的世界小地圖上,竟將朝鮮和臺灣,塗與中國同樣的紅色,使得這件原本也是購自日本的小禮物,竟成千夫所指。 日本軍部藉此機會,命令廢除臺灣新民報漢文版外。昭和 15年(
1940
)並干涉報務,要求將東京分社長吳三連休職。昭和 3年(
1928
)留美歸國後,就一直擔任臺灣新民報總經理的羅萬俥,為此也在隔年離職,餘缺由林呈祿接任。由於侵略中國戰事日漸擴大,為鞏固後方思想,軍方開始以統一臺灣言論為由,企圖將臺灣報紙全部合併歸入軍方管理。幸因臺灣總督府發動「皇民奉公會」,需借助報紙宣傳,而幸免被合併。 昭和 16年(
1941
)並將《臺灣新民報》改名為《興南新聞》。原以為不會被合併,不料日本投降的前夕,軍方為統一全台輿論,在昭和 19年(
1944
),通令全台 6家報紙,不管是日本人或臺灣人所辦的報紙,全部予以合併,改名為《臺灣新報》,使日治時代的所有報紙,因此都劃上句點成為歷史。
:::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登入
主選單
首頁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