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Toggle navigation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
主選單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
所有書籍
「第八章 臺灣本土政權時期」目錄
MarkDown
5-4 香港回歸
1. 李登輝崛起
1-1 蔣經國栽培
1-2 李登輝繼位之爭
1-3 國民黨內新勢力
1-4 閣揆俞國華
2. 解嚴後的黨外運動
2-1 臺灣國名
2-2 天安門事件
2-3 民進黨內鬥爭
2-4 二月政爭
2-5 萬年國代
3. 李登輝總統
3-1 治安閣揆
3-2 國統綱領
3-3 中共武力威嚇
3-4 臺獨黨綱
3-5 郝伯村辭職
3-6 臺灣加入聯合國
3-7 貪婪之島
3-8 新黨
4. 蛻變中的民進黨
4-1 李登輝情結
4-2 黑金政權
4-3 拉法葉艦事件
4-4 亞太營運中心
5. 總統直選
5-1 一九九五年閏八月
5-2 WTO與APEC
5-3 國民黨繼位之爭
5-4 香港回歸
5-5 亞洲金融風暴
6. 戒急用忍政策
6-1 柯林頓對臺政策
6-2 兩岸談判
7. 兩國論
7-1 臺灣安全加強法
7-2 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
7-3 獨派質疑
7-4 臺灣的災難
7-5 總統候選人救災
8. 陳水扁當選總統
8-1 政黨輪替
8-2 中共武力攻台
8-3 台海戰力分析
8-4 民進黨執政
9. 陳水扁「四不一沒有」
9-1 開放大陸投資
9-2 高科技外移
10. 臺灣的社會問題
10-1 兩岸三通
10-2 廢核四與公投
10-3 農漁會整頓
11. 臺灣兩岸局勢
11-1 臺灣軍購案
11-2 自衛人衛
11-3 伊拉克戰爭
12. 貪腐國民黨
12-1 本土派黑金
12-2 臺灣立法院
13. 百萬人護臺運動
13-1 臺灣財政問題
13-2 新十大建設
13-3 捐地節稅
13-4 優惠存款改革
6. 戒急用忍政策
第八章 臺灣本土政權時期 ============ 60至 70年代中,許多中南美國家像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開發中國家,都舉外債進行公共投資建設國家。 不料石油危機,使得工業國家經濟成長減緩。相對使這些國家出口減少,其賴以生存的農工原料因此跌價。 影響所及,在無法還債下,71年(
1982
)墨西哥只得宣佈倒閉,其他中南美國家亦隨後跟進。 整個世界攏罩在債務危機陰影下。 美國也因大量進口商品,使得美國從 74年(
1985
)起成為世界最大負債國。 與此相反日本卻因大量出超,累積龐大外匯存款,成為最大富有國家。 「日本能,臺灣為何不能」,成為當時的口傳。 但驕傲的日本,挾持其龐大資金,各企業開始貸款,從事美國和東南亞的海外投資,尤其在美國購置房地產。 不料 86年(
1997
)日本因國內經濟停滯,過度超貸產生泡沫化。 為挽救國內企業,這些海外投資的公司,在美國房地產不易脫手下,於是轉從東南亞抽回二千八百億美元。 使得原來利用大量超貸,從事建設的東南亞各國,開始產生金融危機。 美國商人索羅斯認為有機可乘,也趁機在泰國大量炒作外匯賺取差價。 星星之火可燎原,終於爆發亞洲金融風暴。 整個亞洲包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都深受其害。 尤其在印尼,因其經濟大都掌握在華人手中, 87年(
1998
)初因此發生大規模排華事件,但大陸與臺灣都以不應干涉印尼內政為由,任由華人在種族暴行下,遭受聳人聽聞的殺害與虐待。而亞洲金融風暴,也在 88年(
1999
)波及蘇聯,使得原本體質非常虛弱的金融,更是雪上加霜。 而臺灣也因亞洲金融風暴影響下,產生連串性的本土金融危機。 臺灣金融管理敗壞源於特權,過去蔣氏父子治國時,利用超貸、呆帳等方式拉攏中央民意代表、軍方及地方勢力,維護其獨裁統治。 李登輝上臺後開放民主,地方勢力擡頭,為拉攏這些地方勢力成為選舉樁腳,尤其在 75年(
1986
)土地狂漲後。 開始任由地方首長,以先購置農地或便宜土地,再利用變更或擴大都市計劃,以土地重劃手法謀取重大利益。 這些特權再利用銀行超貸,重覆投資賺取暴利,成為泡沫經濟原兇。 這些土地大量建造房屋的結果,不僅產生大量餘屋。從 80年(
1991
)起政府更聽取學者意見,未加評估,以改善都市生活品質為由實施「容積率」。容積率以土地面積為基數,只允許在這地面上建築,譬如二倍或五倍的土地面積。 不像過去實行建蔽率,只規定可建土地面積比例,像住宅區百分之六十,商業區百分之八十。 至於高度,除住宅區有二十一公尺限制外,商業區若條件許可,甚至可建摩天大樓。算起來其容積,往往為現在實施的容積率,有數倍之差距。 當然較小的容積率,一定會帶來都市生活品質的改善,但也會因建築時,須有大量土地使用,這些土地卻是掠奪,應為後代子孫保留的農地和綠地。結果許多地方首長及政客,開始以變更,或擴大都市計劃土地,來謀取其利益。為避免容積率實施,減損建築面積,建商開始搶建。龐大的空屋及土地,利用特權,超額投資的結果,使得銀行呆帳因而大增。甚至許多銀行的逾放比都超過資本額,臺灣金融岌岌可危。故隨著景氣不如預期,加上亞洲金融風暴,若非臺灣有龐大外匯存底,且無外債。 否則臺灣勢必像韓國及東南亞國家般,產生幾乎讓國家破產的金融風暴。雖然如此,但臺灣還是發生了一連串的本土型企業危機。 使得包括國揚、東帝士等企業,以及在高雄有名,號稱「南霸天」的王玉雲,所經營的產業都陸續倒閉。 為解決呆帳而引起的金融危機,當時的總統李登輝,卻與行政院長蕭萬長,各持不同意見。 李登輝以為臺灣金融危機,起因於土地超貸,和容積率實施後的結果。 在國家財力有限下,因此主張不應循搶救之道,而是另闢管道,協助業界投入公共建設。 且調整證交稅以搶救股市。但蕭萬長卻採取直接搶救建商,由中央銀行撥款,提供購屋優惠利率,同時為避免損及稅收,堅持不降證交稅。 總之,這場發生於亞洲的金融風暴,後因中國大陸出面搶救被美國索羅斯乘機打擊岌岌可危的香港金融,且堅守匯率,拒絕人民幣跟著貶值,使亞洲的金融風暴,沒有繼續惡化,得到喘息機會。後來終在世界銀行協助下,使東南亞經濟終得以渡過難關。但對臺灣而言,因有龐大的外匯存底為後盾,在這場金融風暴中,雖可以有驚無險的渡過。但爲消化過多銀行呆帳,臺灣經濟因此開始下滑。
:::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登入
主選單
首頁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