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 歐洲經濟不景氣

更不幸的,戰後的經濟危機,也開始席捲整個歐洲帶來金融風暴。
像英國原以為戰勝而沒收了大批的德國船隻,卻反而擊垮了本國的造船業。
此種情形,在歐洲國家比比皆是,歐洲的經濟因此蒙受重大打擊。尤其是過去的海外市場,在戰爭中也被陸續被美日商品取代了。
可說從大正 6年(1917)年起,歐洲在戰後還來不及復原,就已淪入經濟不景氣,以及失業的恐怖當中。


歐洲的過度資本主義興起,加上大量失業人口,使得共產思想與社會運動因而抬頭,到處發生大型的罷工事件和示威遊行。民主浪潮,加上歐洲經濟不景氣,逼使英國不得不在昭和 6年(1931)成立「大英國協」,讓加拿大和澳洲等屬國獨立,成為仍以英國女皇為元首的國家。同時放棄英鎊,而以美元取代做為全世界的貨幣。


歐洲經濟不景氣,不只為害英法意等戰勝國。對戰敗的德奧等國,受害更是慘重。除負擔戰爭賠款外,更失去原有屬地原料的提供,工廠停工,人民生活哀號遍野。為拯救百姓,無計可施的德國政府開始大量印制鈔票,結果更帶來巨大的傷害。大正 12年(1923)6月,原可兌換100萬馬克的1塊美金,不到 10月,成為可兌換2兆5千億馬克。在此背景下,加上共產黨火上加油,使得完全失去社會秩序的德國,人民盼望回復過去帝國時的繁榮。這些都是促使德國有再度發展成為獨裁國家的社會基礎。


在此世界民主自決的潮流下,日本也不例外。發生了像東京帝大教授美濃部達吉發表的「天皇機關說」事件。
他反對絕對服從天皇,主張天皇僅是代表國家的機關,議會才能享有獨立的權能(二二81頁)。
諸如此類,要求軍人還政的論點,人民的要求,使得大正 7年(1918)7月,日本軍方不得不讓原敬為首的政友會取得政權。
原敬首相在馬關合約簽訂時,曾是「臺灣事務局委員」,負責臺灣統治政策的籌設。
當時就已主張臺灣總督應由文官擔任,並以臺灣是日本國土的延伸,治台須「一視同仁」,仿日本文官制度讓臺灣人可當高官。
但他一上台,雖沒有劍及履及的更換臺灣總督,直等到明石總督猝死後,才任命日本兵庫縣農家出身,在寺內正毅首相任內,曾為遞相(交通部長)的田健次郎為臺灣第 8任總督,也是臺灣日治時第1位文官總督。

 


:::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