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的目的,原是為推動臺灣文化,鼓吹臺灣民族運動,同時響應「臺灣議會請願運動」而成立的協會。後來也深入農村從事農民組合運動。從大正 12年(1923)起,開始在臺灣各地,展開一連串的演講。直到昭和元年(1926)4年間,總計舉辦的演講共有 798次,聽眾 29萬多人。由於臺灣文化協會積極介入農民運動,以及設置臺灣議會的政治運動。使得臺灣文化協會發展到最後成為臺灣人政治角力的舞台。也因此使得臺灣社會運動,自大正 15年(1926)至昭和 2年(1927)起了巨大變化,造成臺灣文化協會的分裂及轉向。臺灣文化協會因為過度參與臺灣農民組合,因應臺灣工農運動的興起,分裂成原屬舊文化協會幹部,以蔣渭水、蔡培火等為主的臺灣民眾黨。以及標榜無產階級運動,以連溫卿、王敏川等人為首的共產黨(一二一8頁)。
連溫卿,臺灣台北市人,曾在大正 13年(1924)旅日,結識當時日本社會主義學者山川均,回台後就大力鼓吹勞農派的左傾思想。由於主張臺灣文化協會若欲擴大對總督府的抗爭實力,就須結合廣大的勞工及農民組合運動。他並讓昭和元年(1926)11月在台灣成立,在台日人小澤一指導的「臺灣黑色青年聯盟」,臺灣第一個主張「無政府主義」的團體,加入文協。因對工農階級鬥爭,持有不同論點,使得昭和 2年(1927)在台中市公會堂舉行的臺灣文化協會臨時大會,連溫卿結合王敏川等共產黨等人,因此取得主導權。
也因連溫卿等人涉入農民組合運動過深,以至於使得原屬資本家和大地主出身的林獻堂、蔣渭水和蔡培火等人產生疑慮,因理念不合使得舊有臺灣文化協會幹部只好出走,並在該年7月另起爐灶籌組「臺灣民黨」。但因「臺灣民」的政治意涵不為總督府允許,最後改名為「臺灣民眾黨」。這個黨後來雖在昭和 6年(1931)2月被禁,只有短短4年的壽命,但在臺灣史上卻有彌足珍貴的意義。
因為這是臺灣人第 1次組黨被禁止後,直到日本戰敗國民黨來台,其間經過許多白色恐佈統治,直到民國 75年(1986)9月相隔 55年,臺灣人才能再次組黨,取名「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
雖說取得臺灣文化協會主導的連溫卿等人是共產黨,但卻與源自日本卻在中國上海成立,由謝雪紅領導的臺灣共產黨性質不同。
謝雪紅,彰化縣人,幼年生活困難曾為童養媳,後來掌握機會,就讀於中共創辦的上海大學,以及莫斯科的東方大學。
昭和 3年(1928)在上海,以日共理論為基礎,與林木順等人籌組臺灣共產黨,公開提出「臺灣民族獨立」與「建設臺灣共和國」等與日本同化政策相違背的運動。故為上海日警捕獲遣返回台。回台後不僅加入臺灣文化協會,並大力發展共產黨。由於與連溫卿的共產黨有不同路線之爭,使得連溫卿等人,在昭和 4年(1929)11月,臺灣文化協會第 3次大會上,被臺灣共產黨批鬥,連溫卿本人甚至遭到開除。使他最後的人生,因此鬱悶潦倒過日,直到民國 46年(1957)病逝。
事實上,臺灣在大正晚期從事的政治活動,不管是民主運動,農民組合運動,或勞工運動,都深受日本和中國影響。尤其中國革命,孫中山先生為了統一中國,對付中國各地割據的軍閥成立了黃埔軍校,並在大正 13年(1924)接受蘇聯建議,採用容共政策,讓中國共產黨加入國民黨,這是中國史上第一次國共合作。所以以馬克思思想為主的共產主義,便成為當時的流行時尚。不僅瀰漫整個中國和日本,臺灣當然也不例外。
臺灣文化協會因此走向與階級鬥爭的勞農運動結合,便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所以不管臺灣文化協會,內部如何鬥爭,後來又如何分裂。投入勞農的組合抗爭運動,成為必然的事。所以不僅取得臺灣文化協會主導權的連溫卿、王敏川等人,立刻改造文協組織,廢總理制改採委員制,並投入農工等組合運動。並在昭和 3年(1928)籌組「臺灣機械工會聯合會」。
由於共產黨本身也有路線之爭,與受謝雪紅影響極深,彰化出身的王敏川等人意見不合,使得連溫卿反成為被鬥爭的對象。
昭和 6年(1931) 1月,臺灣文化協會第4次會員大會中,當選為委員長的王敏川,卻因參加營救農民組合運動的簡吉,發起「臺灣赤色救援會」,反而在隔年 8月被捕。被判刑 6年,在獄中健康情形惡化,出獄 2年後即病逝。臺灣文化協會也跟著王敏川的被捕而被禁,劃下時代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