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他們以為,若欲一舉解決日本國內龐大的社會問題,有兩種辦法:就是軍人干政和侵略中國。
尤其是佔領中國東北的滿洲。滿洲不只有廣大原野適宜耕作,且有豐富工業資源,足可開發對抗蘇俄。
他們在日俄戰爭勝利時,原可得到此地,但為緩和與列強關係,猶未下手。現在滿洲在他們建設下,稍有成就。
駐在遼東半島的關東軍,自以為可順理成章可以據為已有時,不料,侵略滿洲的同意書卻被天皇和陸軍部駁回。
決定以下犯上的關東軍,終於在昭和 6年(1931)9月18日,不經日本內閣同意,就直接出兵佔領審陽的「滿洲事件」。
同時該年 10月,也在日本國內成立暗殺集團「櫻會」,發動「錦旗政變」企圖以「革新」名議建立新政權,掃除國內腐敗官僚。政變雖然失敗,但卻爭取到社會的同情,許多政變份子紛紛無罪被釋放成為「英雄」。
日本軍人受此鼓舞,國內開始充斥二種思想,一種是以軍務局長永田鐵山為首,聯合東條英機、武藤章等將領,主張以侵略中國為目標的集團。他們自認對宿敵蘇俄兵力有相當了解。以為目前軍力尚不宜與蘇俄開戰,故主張對蘇採取威壓,所謂「北守南攻」政策。也就是日本須以武力先侵略中國,等佔有了中國再施行「納粹」式的經濟統制管理,等厚植國力後再與蘇俄開戰。因彼等主張先佔有中國,再以中央整體經濟統制方式厚植國力,故稱為「統制派」。
另外,則是以陸軍大臣荒木貞夫、總監真崎甚三郎等將領為首,所謂激進派革新者集團。他們以北一輝思想為中心,認為對蘇俄政策,開戰是隨時會發生的事。但日本只要佔有滿洲,不只可解決日本腹地過小造成社會動亂等左翼問題。同時以工業化的滿洲,便足以對抗蘇俄的共產主義,因他們不主張面對蘇俄隨時開戰情況,再與中國為敵。故主張「北攻南守」,恰與統制派不同。因他們非常推崇日本天皇故被稱為「皇道派」。
這二派尤以皇道派最為激進,他們在無法政變下從昭和 7年(1932)開始一連串暗殺。
他們先殺了守正不阿反對增加陸軍預算的藏相井上準之助,以及金融風暴中買賣美金大賺國難財,代表腐敗財團的三井董事長團琢磨,並在該年 5月 15日俗稱「五一五事件」中,暗殺了反對侵略滿洲事後又拒絕承認「偽滿洲國」,準備國家改造的首相犬養毅(二十 12頁)。
此事件行兇人雖被判刑,但在民心沸騰支持下,最後都被減刑了事。由於一連串的暗殺,暗殺者都得不到懲罰,反成為法庭上濤濤雄辯的「英雄」。此舉使得中下階軍官,開始對自己不滿意的將官密謀不軌。不巧,昭和 10年(1935)7月,屬統制派的永田鐵山欲將皇道派真崎教育總監調離參謀總部,以統制派的石原莞爾代替。在此危機意識下,皇道派開始一連串的暗殺行動,不只該年10月刺殺永田鐵山。昭和 11年(1936) 2月 26日,他們更發動震驚全球的「二二六事件」。
他們不只攻擊首相住處,使岡田啟介首相受重傷,也殺害日人敬重拯救金融有功的藏相高橋是清。更暗殺日本大臣侍從長、陸軍總監、宮內大臣,以及舉國敬重昭和天皇的老師,明治維新碩果僅存的元老西園寺公爵。這次因天皇出面才剿平的叛亂,使「皇道派」因此沒落,包括北一輝本人都被判死刑。
「二二六事件」,在全國輿論指責下,「皇道派」終而消逝,取而代之則是「統制派」的天下。侵略中國便成為其目標。與此同時,奉命組閣的廣田弘毅,也在軍方這股暗殺潮流,一再遷就軍方的要求。不僅恢復了過去陸相須為現役武官制,且對日後陸相的任命,都要經過陸軍參謀總長、陸相、教育總監,所謂陸軍「三長官」的同意。使得日後日本陸軍,得以利用陸相的去留發動倒閣,且以陸相的同意權,達到控制內閣的目的。日本從此開始,步上日本軍人把權的命運。
就在日本軍國主義復甦當中,臺灣總督也配合日本內閣的更換不停的變更。接替石塜英藏因霧社事件離職,成為臺灣第14任總督的,則是日本山形縣人,曾任關東長官,也是民政黨系的太田政弘。他僅就職 13個月,昭和 6年(1931)就因為爆發讓日本天皇不悅的「九一八滿洲事件」,使得若槻首相不得不總辭,改由政友會的犬養毅接任首相,因而臺灣總督一職,不得不換成政友會的南弘繼任,而總務長官亦選擇政友會的平塜廣義擔任。然而,南弘就任臺灣第15任總督的時間也不久。昭和 7年(1932)就發生犬養毅被一青年軍官射殺身亡的「五一五事件」,日本內閣因此重整。南弘總督尋得機會,趁齋藤實首相組閣機會出任遞相,因此自動請辭下台,擔任台灣總督的任期只有3個月。而接續南弘出任臺灣第 16任總督的,係日本新瀉縣人屬民政黨的中川健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