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 臺灣徵兵制度

隨著戰事擴大,日本在兵力不足下,昭和 17年(1942) 4月在臺灣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 2年間共募到 6千多人,其中原住民 1千 8百人,被編成「高砂義勇隊」派至南洋作戰。隔年8月開始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募到3千人。昭和 19年(1944) 5月又募得8千人投入海兵團。由於戰況惡化兵員損失甚多,日本不得不在該年對臺灣實施「徵兵制度」。


但英美兩國為打通與澳洲的連合作戰,昭和 17年(1942) 8月 7日起,從所羅門群島戰役開始反攻。
次年 5月盟國參謀總長會議,決定實施美國參謀總長聯席會議提議橫越太平洋的作戰計劃。
兵分兩路,即由尼米茲將軍負責太平洋戰區,由吉爾伯特島、馬紹爾群島指向帛琉群島而抵臺灣。
另一部隊則由麥克阿瑟將軍負責西南太平洋地區,由所羅門群島,沿新幾內亞而逼向呂宋。


因在攻擊日軍,戰略觀點不同。尼米茲主張先擊破日軍在太平洋中,布置的網狀島嶼防線。而父親曾為菲律賓總督的麥克阿瑟,則主張先收復菲律賓為前導。為合併彼此不同觀點,美國總統下令合併兩戰區,改任麥克阿瑟為陸軍總指揮,尼米茲為海軍總指揮。並協商是否直接登陸攻打臺灣,切斷日本的南洋支援。但考慮若攻打臺灣,雖可收到速戰速決果效。但補給過長支援不易,必會造成大量死傷。且在兵員不足考量下,最後決定採取麥克阿瑟主張,進攻菲律賓為主,同時對台空襲以收恐嚇效果。故從昭和 18年(1943)3月起,開始對臺灣海峽往來船隻空襲,繼而在 11月以中美混合聯隊,從江西起飛,對臺灣空襲。但遭到日軍對中國沿海的攻擊,使閩贛基地盡失。直到昭和 19年(1944) 10月配合美軍攻打菲律賓,才陸續對台空襲,主要係轟炸臺灣軍事設施,像機場、重要港口,以及生產酒精代替石油的部份鄉村糖廠(二三  516頁)。該年 10月由於日軍在菲律賓的雷特灣(Leite Bay)作戰失敗,使臺灣成為隨時被攻擊的對象。


昭和 20年(1945) 4月因毫無防空能力,為對抗美軍攻勢,日軍採取以飛機衝撞美艦的自殺戰法,所謂「神風特攻隊」的菊水計劃,造成美艦很大傷亡。判斷這些飛機係從日本九州及臺灣花蓮機場起飛,故為消滅飛機起飛,不只花蓮機場,整個臺灣機場全都飽受日夜空襲,這種現象持續到日本投降(二三,505頁)。

美軍空襲臺灣,根據統計總計 3千 2百多架次,投彈達 8千多噸。這些空襲,雖造成臺灣軍事基地的損失,特別是機場、港灣。但基於人道,對其他設施的攻擊則較少,雖也造成巨觀、溪湖、高雄等發電廠受損,使得臺灣電力因此減少 60%。因缺電,除台中市外全台幾無電力可用,且也逼使許多工業生產因此停止。但仍造成6千多人死亡, 9千多人受傷, 2萬 9千多棟房屋全毀,1萬7千多棟房屋半毀等事實(二三  516頁)。


日本因侵略中國急需臺灣人力的投入,故長谷總督的4年任內,他努力以「皇民化運動」推展「日台合一」。
除准許臺灣人自由申報改為日本姓氏,也廢除日本人讀「小學校」而臺灣人讀「公學校」的差別待遇,將所有學校均改名為「國民學校」。甚至一直為臺灣人詬病的不平等公務人員薪俸也加以改善。


此外,對於臺灣人的兵役制度也加以改善。雖然日本早在昭和 13年(1938)中日爆發戰爭,對朝鮮實施「志願兵」制度。但對臺灣猶有顧慮,故遲至昭和 17年(1942)配合「日台合一」政策,才開始推行志願兵和募兵制度。事實上,雖說臺灣人當兵,僅能被譏為「軍人、軍犬、軍馬、軍屬、軍伕」最低階的軍屬和軍伕,但在當時庄役所強制環境下,還是有很多人踴躍去應募(七七  170頁)。特別是昭和 17年(1942)4月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役。

隔年7月實施海軍志願役。直到昭和  19年(1944)5月開始實施徵兵制。截至戰後根據日本厚生省統計,總計投入人數軍人有 8萬 4百多人,軍屬 12萬 6千 7百多人,總計 20萬 7千多人,其中有 3萬 3百多人戰死或病死(二○四89頁)。值得一提的是,這當中也包括許多臺灣和朝鮮女性被動員,以護士名義被派往前線實際卻為軍隊慰安婦,其中甚至有 14歲少女,這是至目前為止一直為人詬病的地方(一四一  95頁)。


至於日本後期對台的建設,因礙於大戰建設無多,根據昭和 17年(1942)調查統計的:
國民學校共有 1,099所,中學 44所,盲啞學校 11所,實業與師範學校 122所,專門學校 5所,高等學校及帝大預科各 1所,帝國大學 1所。臺灣國民學校就學率達 71.31%(七七  193頁)。臺灣的就學率提高,但日語的普及率達 73%, 25歲的男子更高達 83%。而兒童的就學率已高達 71%多,在此背景下,臺灣總督府於是在昭和 18年(1943)開始實施義務教育(二三○226頁)。


臺灣最後一任總督,陸軍上將安藤利吉。這位曾在昭和 15年(1940)以武力侵入越南,而遭英美譴責,故被停職的支那方面軍司令。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才回復現役成為臺灣軍司令。直到終戰前 8個月,為了達成臺灣統治的軍政一致體系,才在昭和 19年(1944)12月接任臺灣最後一任總督,與當時上任的成田一郎總務長官,成為日本敗戰後在台收拾殘局的悲劇性人物。


此外,為提昇臺灣人和韓國人的參政機會,在昭和 20年(1945) 3月眾議院通過《法三四號》,有條件的讓臺灣選舉5位,韓國23位眾議員(七七  188頁),並預定在該年 4月從事選舉。可惜因戰事惡化,最後終至日本投降而未舉行。昭和 20年(1945) 8月 6日及 9日,美國在廣島、長崎兩地投下原子彈,造成日本國內巨大傷亡。使得日本不得不於 8月 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 9月 2日在東京灣美軍米蘇里艦上簽字投降,結束在台 50年的佔領。


戰後安藤利吉被陳儀任命為「臺灣地區日本官兵善後連絡部長」,負責遣返 20萬日軍和 40萬日人。為保護日人安全遣返,他忍辱吞聲嚴禁臺灣人士起兵對抗中國腐敗軍隊。配合陳儀帶來的官僚,搜括臺灣所有日人留下資源。他雖默不作聲,但因知道太多接收臺灣的中國官方腐敗秘密,等日人遣返後,突然被以戰犯名義被逮捕,並以「服毒自殺」為名死在上海。

 


:::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