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對日抗戰

中國對日抗戰非常辛苦,損失慘重,這種損失不只戰略錯誤,也是人為錯誤造成。戰略錯誤像宣戰不久的「八一三」淞滬之戰,蔣介石因平津失守發表了:「為了粉碎敵人速戰速決的企圖,和避免敵人不斷攻擊的毀滅,乃決定利用中國眾多的人力和廣大的土地,採取持久消耗的最高戰略。」(二四二  420頁)

亦即以人海戰術對抗日本,淞滬一役不聽李宗仁勸告,謂淞滬三角地帶適合空襲,臨海易受艦艇砲擊,不宜死守作不必要犧牲。蔣介石不聽結果寫下抗日最悽烈史實,李宗仁回憶錄說:「淞滬之戰,簡直是以我們血肉之軀來填入敵人的火海。每小時的死傷以千計,犧牲的壯烈,在中華民國抵禦外侮的歷史上鮮有。」


淞滬一役中國損失兵力達五分之一。蔣介石卻以「四行倉庫」愛國故事掩飾兵敗。由於精銳損失過大從此處於挨打。幸而 27年(1938)李宗仁「台兒莊大捷」,雖是少數勝利之一,但證明中國猶能抵抗日本,拾回不少信心。


至於人為錯誤,是蔣介石打戰從不考慮人命,27年(1938) 6月「因怕」日軍由津浦鐵路南下攻打武漢,蔣介石聽信湯恩伯「洪水掩敵」建議,命令炸毀黃河河堤。關於炸毀黃河,李敖在《蔣介石評傳》書中激烈指責蔣介石,他說:
「蔣『以洪水掩擋敵軍』的命令交第 1戰區核辦,原件尚存南京2檔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檔案之中。
6月 7日炸毀黃河鐵橋,兩天之後即在鄭州北面的花園口砲轟決口,寬 2丈,洪水滔滔而下,造成華北平原的浩劫:
淹沒河南、安徽、江蘇 3省,損失財產按當時銀價折算約 9億 5千 1百多萬元,死亡人數近百萬,
生還的  6百餘萬人則在汪洋澤國中掙扎,損壞耕地 1千 7百餘萬畝,並形成後患無窮的黃泛區。
付出如此慘痛代價,並未能阻擋敵人奪取武漢。
百姓無辜,有此草菅人命的最高統帥。」
(二四二  445頁)
按當時工資每月不足 20元計,金錢損失不輕。
像這種血淚史不僅一處,可說整個抗戰都是,當時中國有句諺語流行,說:「河南有二害,一為黃河,二為湯恩伯。」


中國人不幸尤其官僚貪污和腐敗,抗戰前後都是如此。
諷刺的是,就在全民抗日,32年(1943)河南、四川、廣州許多地方閙饑荒,美國時報報導該年約有三千萬人餓死
(二四三  248頁)。
33年(1944)臨時政府重慶也傳出 138位士兵餓死,當街被拖出情景(一三七  535頁)。
不料大英百科全書卻公佈宋子文是「世界首富」(一三七  531頁)。
宋美齡和宋藹齡正風光在巴西養病,並匯出大量金錢購買南美房地(一三七  527頁)。
馬歇爾也自承說:「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才發現,包括蔣氏在內的孔宋家族,盜取了美國對華援助 35億中的 7億 5千萬美元,投資於巴西聖保羅和紐約的房地產。」(二四二  715頁)

 


:::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