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整肅臺灣舊勢力

陳儀等一切接收就緒,開始轉向解決臺灣島內勢力。
35年(1946)1月他宣佈徵集令欲將臺灣「反抗兵力」調往中國,因陳儀腐敗深入民心,各地傳出官員腐敗消息,無人相信他的作為。
為保護臺灣子弟,有人提出「臺灣為被佔領下的敵國領土」拒絕陳儀徵兵論調,開始向聯合國和美國請願。此外,臺灣知識界也對陳儀腐敗提出批評。臺灣基督徒第1位留美博土林茂生首先提出:「如果孫文的三民主義不能在臺灣實行,中華民國的前途是黑暗的。」原來臺灣人希望藉臺灣光復使臺灣成為中國的模範省。


2月 2日「臺灣人民協會」成立。這是結合臺灣地主和各行專業者,為復興臺灣而有的組織。接著各地出現「人民自由防衛委員會」,他們成立目地就因接收後的地方警察過於腐敗,以至使臺灣變成毫無秩序。而臺灣媒體,雖然《臺灣新報》已被國民黨接收改成《新生報》。民間仍有林獻堂領導由《臺灣新聞》改名的《民報》,王添灯律師收購的《人民導報》,以及板橋林宗賢發行的《中外日報》。

此外,臺灣天空佈滿收音機廣播,透過這些媒體使陳儀腐敗的官療和醜陋曝光在臺灣人面前,這使他們難堪,這種資訊是過去中國人沒有的。雖然陳儀政府透過「新生報」,一再強調臺灣人應該感激臺灣情況要比中國好得多。但其他報紙立刻反駁說:「是不是因為中國腐敗,臺灣也就得跟著腐敗?是不是中國普遍飢荒,臺灣也要一樣飢荒?我們不能依靠腐敗的官員來解救現況,成功的保證端賴賢明的行政以及正直的人民,我們同意臺灣的中國化,但這並不是說臺灣也一定要腐敗和貧窮。」(一七三  216頁)


徵兵不成,惱羞成怒的陳儀終於決定,分階段向臺灣有實力的工商業界和地主勢力開刀。其實臺灣工商業已因物資被搬空,陳儀政府不合理貿易政策和亂印鈔票引起的通膨遭受重大打擊奄奄一息。譬如米從戰前每臺斤 0.16元,漲到二二八屠殺前的 40元,漲幅 250倍(二一七36頁)。
34年(1945)11月電費每瓩為 5,000元, 4個月後漲為 16萬元,許多小型工廠和商業都因付不起電費紛紛關門。
36年(1947)2月又突然下令臺灣銀行回收商業貸款 20%,使得通膨下苦撐的臺灣大型工商業終於都倒閉。
臺灣貧窮可從下列數目得知,34年(1945) 11月到 36年(1947)1月,短短 14個月,糧食指數從 3,323漲到 21,085,建築材料從  949漲到 13,612,其中肥料漲幅最大,從 139漲到 37,560(一七三  153頁)。

由於失業嚴重,雖然政府宣稱失業不足一萬人,但聯合國救濟總署估計應不下三十萬人,當中不包括回到鄉村做為吞吐人口(一七三  237頁)。 35年(1946)10月對國民黨政府仍存盼望的臺灣省商會代表,到南京面見蔣介石,提出臺灣改革六條建議,其中提到恢復工業的重要性,當時水泥工業每月生產二千噸,日治時每月生產四萬噸。一年來生活用品價格漲幅 100倍,工資僅提高3倍,全台失業人口達八十萬人佔全島人口  10%。(二四三  313頁)

  


:::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