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針對台彭,金門和馬祖並不包括在內,尤其金門位於洙江海口,嚴重威脅廈門和福州,早是中國必攻佔目標。
民國 47年(1958)恰巧中東發生伊拉克革命,以卡賽姆為首的軍官推翻了哈希姆王朝,建立伊拉克共和國,並退出美國主導的巴格達條約。為牽制美國軍力,同時以為攻打金門時機成熟,中共主席毛澤東 7月 18日在軍委會宣佈:
「大家都知道了,世界上有一個地方叫中東,最近那裏很熱鬧,搞得我們遠東也不太平,
人家唱大戲我們不能只做看客,政治局做出了一個決定,砲打金門。」
8月 23日砲打金門當日,又在政治局常委會發表:
「我們要求的是美軍從台灣撤退,蔣軍從金門、媽祖撤退,你不撤我就打。」(《八二三砲戰》,維基百料編輯。)
該年(1957) 8月 23日終於爆發雙方砲戰,台灣得到美國海軍護航,且以八吋榴砲彈打到廈門車站,足以癱瘓中共補運單位損失慘重,中共不得不在 10月 5日宣佈放棄封鎖,並將每日砲擊改為單日打雙日不打,直到 1979年中共與美國建交才停止。
八二三砲戰可以視為中美防禦條約試金石,雖說金門、馬祖不在中美防禦條約範圍內,但美國依然可以武器提供作為台灣反擊,成為致勝關鍵。 823砲戰也有人形容也是另一場中日戰役,怎;麼說呢?
因為這場戰役裏面,也有秘稱「白團」的日本軍人與役。
「白團」為戰後協助國民政府建軍的日軍顧問團,民國 38年(1949)成立,因主持人日軍少將富田直亮,改名為中華民國陸軍上將白鴻亮,故稱此顧問團為白團。這是日本投降後,何應欽與閻錫山向日本參謀本部要求在華總司令岡村寧次召集在華各地司令,簽訂一個共同打擊共軍的「芷江協定」,並要求岡次寧次擔任國民革命軍參謀。
何應欽與日本高級將領協議,也取得蔣介石認同,不只蔣介石留學日本振武軍校,深知對日抗戰若非美國援助難以成功。而與美國交往,美國常以自身利益考量覺不可靠,故寄望反共曾在中國與共軍作戰經驗的日本軍官,借其力量訓練軍隊。蔣介石有此需求,日本戰敗需求於蔣介石更多。
何況,民國 38年(1949)國軍兵敗如山倒,蔣介石退守來台,關係台灣安危的金門共軍來犯,金門失守台灣危矣!蔣介石正在擔憂之際,日人根本博率領吉川源三、淺田哲等七名日軍到訪,表示願意協助參與古寧頭戰役,根本博不負重望,設計了口袋戰術打敗來犯共軍,蔣介石感繳之餘,贈送總統府二只花瓶其中一只做為紀念。
蔣介石欲重用日軍顧問團構想,卻因根本博未徵得日本國會同意,私下高調為蔣介石助戰,遭致美國和日本反對,在美軍顧問團首任團長威廉蔡斯(William )反對下,這個顧問團不得已轉入地下,不只駐在地從圓山移至石牌,名稱改為「實踐學社」,而其職稱也一律以教官稱呼,彭孟緝為教育長,日人白鴻亮,本名為同田直亮為總教官,日名山本親雄的帥本源為副總教官,民國四十年(1951)教官人數總計八十三人。
白團除負責對國軍高階將校級開班授課,也協助蔣介石擬定各項軍事計畫,台灣實施的義務役和預官役皆出自其構想,保持台灣官兵充足來源。此外,民國 43年(1954)因應蔣介石反攻大陸說,擬定《反攻大陸初期作戰大綱之方針》,八二三炮戰,白團也親赴前線協助指揮作戰,當時擔任第 9師師長,奉命戍守烈嶼島有功,後來升任國軍參謀總長郝伯村,就是民國四十年(1951)白團受訓學生之一,白團直到民國 57年(1968)方才撤出台灣,後在東京解散,方才停止這段國軍不為人知的訓練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