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 中壢事件

66年(1977)地方選舉,原為國民黨省議員許信良出書諷刺省政質詢及其他議員醜態,使李煥不敢提名。
於是脫黨競選桃園縣長,投票時群眾風聞國民黨作票,憤慨下焚毀警察局和消防隊,引起二二八以來,人民暴動中最大的「中壢事件」。國民黨出動鎮暴部隊導致一名大學生死亡,許多民眾傷亡,許信良則以極大差距票數當選縣長。


此次選舉黨外拿下4席縣市長, 21席鄉鎮市長,包括林義雄、張俊宏、邱連輝、黃玉嬌、傅文政在內 21席省議員。
這些崛起的黨外省議員,在省議會以敢言敢為聞名,像就職時不滿誓言而抗議的退席風波,建議「中壢事件大會審」、及以「大軍壓境」形容蔣經國獨裁統治等質詢,使省議會成為社會注目標的,帶領當時黨外省議員的林義雄,儼然成為當時黨外領袖。


鑑於過去選舉黨外單打獨鬥易被各個擊破。他們利用 67年(1978)底,中央增額民代選舉機會,為突破「戒嚴法」禁止全國性串聯演講規定,由工人團體立委候選人也是作家楊青矗,建議黃信介出面邀請黨外省議員及知名人士,成立「臺灣黨外人士助選團」。以「無黨即黨」信念,開始組織與當局競爭。他們共同推出 12條政見,包括國會全面改選、省及北高兩市市長直選、軍隊國家化、司法獨立、解除黨禁及報禁,解除戒嚴令以及廢除刑法第 100條等,直接攻擊維繫蔣經國政權的統治架構。
不料,此時卻發生讓蔣經國有藉口停辦該次選舉事件。
原來急欲與中共建交的美國卡特政府,因中共應允「不反對美國主張臺灣問題應由和平方式解決」,突然宣佈與中國建交。
中美建交使蔣經國有了籍口停辦該次激烈選舉,為抗議蔣經國停辦選舉,黨外被迫走上街頭進行體制外抗爭。
他們推舉許信良、張俊宏、施明德、姚嘉文、林義雄等五人研擬對策,並呼籲:
「反對任何強權支配國家人民的命運,堅決主張臺灣命運應由一千七百萬人民決定」。


就在黨外要求恢復選舉維護民主憲政時,不料唯恐黨外坐大的蔣經國, 68年(1979)1月以「國家所面臨的非常狀況仍在繼續狀態」為由,宣佈短期內不會恢復選舉, 3天後捕捉被指稱涉及吳泰安叛亂案的前高雄縣長余登發父子,只因他們曾與吳泰安見過一面。
當局在速審下槍決吳泰安,使余登發父子百口莫辯被誣指「知匪不報」,分別判處 8年和 2年徒刑。
余登發為高雄縣多年來黨外不倒的地方勢力,現被誣指「知匪不報」,雖逮捕余登發父子卻也引起黨外憤慨。


為抗議濫捕,該年(1979)1月百餘名黨外人士聚集高雄縣橋頭,聲援余登發父子。
桃園縣長許信良更在當局警告下,由桃園專程南下道賀。
同時對剛成立「臺灣黨外人士助選團」受不了熱情群眾邀請,違規上台,只講了幾句問候語。
不幸,半年後卻被監察院彈劾,以違反公務員懲戒法,判定休職 2年。
卸職後的許信良最後在臺灣省主席林洋港勸導下出國進修,這些都是國民黨過去慣用的統治方式。
但國民黨這些高壓舉措,不但未能造成黨外退卻,反促成黨外以更激進行動反擊當局。
6月他們集合去年中央民意代表參選人,共同組織「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候選人聯誼會」。
利用 7月高雄改制院轄市機會,在高雄到處舉辦演講。並落實因「余登發案」大家有意籌設的「美麗島」雜誌。

     


:::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