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 黨營事業

所有產業尤其令人不滿,還有一項就是與民爭利的「黨營事業」。
60年(1971)可說是黨營事業發展的重要分水嶺,以前的臺灣工業,受創於接收後的破壞,發展落後必須重新奠基,其中最缺乏就是民生物質及基礎建設材料。這些物質與材料,國民黨以獨佔形式搶在民間前面成立各樣公司。這些事業有負責開礦採煤從事工程的「齊魯公司」、進口民生管制物質的「裕台公司」、負責土木建材的「臺灣建業公司」、負責水電營造的「中興電工公司」、負責出產水泥的「建台水泥公司」、以及生產各樣醫藥的「景德製藥公司」,各種事業公司不一而足。

這些事業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寡佔」和「獨佔」,除壟斷市場也可任意制定價錢,穩賺不賠民間無法競爭。
這些黨營事業主管尚且兼任國家財經委員會,掌握國家財經政策。
可說是以國家雄厚資源滋潤的「黨營事業」說要不賺錢也很難。
事實上,這些黨營事業不僅阻礙民間產業,減低臺灣企業發展前途,本身也無法成長,上下其手者很多,許多事業發展至今已消逝不見。


這些不爭氣事業來到 70年代又有變化。負責黨營事業也是中央銀行總裁俞國華,推動「10大建設」鼓勵發展石化及鋼鐵等重工業,需要進口各種石化原料,60年(1971)成立了1家中央投資公司簡稱「中投」控股公司,開始新的黨營事業。
「中投」旗下公司,較有名的石化業有「東聯化學」「中美和石化」「臺灣苯乙烯公司」、及與王永慶合資的「永嘉化學」等。
這些公司都被授權可從國營獨佔的中油取得原料生產的中間製品,再行銷給下游產業,每年暴利數十億元。
根據統計光是「中美和石化」, 75年(1986)到 79年(1990)單單一間公司淨利高達88億元。


這些黨營事業, 52年(1963) 4月受雷震組黨影響,以宜蘭青年為骨幹,結合各地知青發起「臺灣大眾幸福黨」的幹部楊新一,在《臺灣政府與人民》書中就如此批評:

「俞國華為黨產,建立石化巨人搞錢外,他並將重心放在剛起步的貨弊市場,以身兼中央銀行總裁,及國民黨財委會委員身份,促成中央投資、臺灣銀行、土地銀行及第一銀行等,以黨國及少數民間財團,共同成立『中興票券金融公司』,這是臺灣第一家企業融資仲介機構,在民國 73年至 80年間,每年就替國民黨賺進 40億。

民國 69年以後,再以光華投資公司,邀集台銀、土銀和辜振甫家族的中國信託,合資成立『復華證券金融公司』,辦理獨門的股市融資和融券業務,在 76到 80年,每年為國民黨賺進 45億元。國民黨的黨營事業,真是賺翻了,怪不得錢實在太多了,選舉時只好拿出來撒錢,或黨員大家合作,污國民黨的錢,國民黨再來吸臺灣人民的血汗。
……民國 64年,國民黨成立「華夏投資公司」,專營黨產文化媒體事業。
這些事業,如正中書局、中華日報、中央日報、中央電影公司、中國廣播公司、中視、台視、華視等,使得國民黨得以將其主要的思考模式,利用報紙、電視、書本、慢慢地傳播到每個臺灣人的家庭裏,讓臺灣人每天看,讓臺灣人所想、所說的,都在國民黨的掌握中,日子一久,臺灣人被國民黨洗腦同化了,怪不得 50年的統治,臺灣人最後還是會說:『國民黨最好』。」

  


:::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