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 獨裁蔣經國

在國家人民求變中,蔣經國獨裁隨著美麗島事件有變本加厲趨勢。但民間的反應,卻在蔣經國提出以選舉為中心的改革下, 69年(1980)和 70年(1981)兩次選舉,臺灣人卻以選票否定了蔣經國想經由選舉對下層統治的意圖。中國名學者姜南揚以為,這兩次黨外選舉勝利,是對蔣經國鎮壓行為的公投(八七  244頁)。由於美麗島事件,許多黨外身陷囹圄,在缺乏領導和組織下,黨外雜誌遂成為黨外彼此聯繫管道,這些雜誌間雜著中小企業和大資本家的支持,成為可與封鎖媒體的國民黨做長期的抗衡。


72年(1984)林正杰創辦了黨外第 1本週刊《前進》雜誌,意外的暢銷,使過去無人敢嘗試的週刊成為雨後春筍。不久就有 7、8家相繼成立,幾乎每天都有週刊出版,無數黨外月刊助陣下,事實已逐漸突破國民黨的媒體封鎖,這時期被稱為黨外雜誌的春秋戰國時代(八七  245頁),也是黨外「新生代」萌芽的重要時期。
這批與早期黨外以選舉為主導,在議會以個人英雄表現的抗爭觀念不同。
由於議會抗爭容易造成利誘和妥協,他們批評康寧祥等的作為和高玉樹一樣,為「搓圓仔湯」派,被稱為墮落的黨外。
為防止弊端,這批「新潮流」新生代,主張選舉民主化,認為選舉應從下而上推舉。


他們在 72年(1983) 9月 9日成立簡稱「編聯會」的「黨外作家編輯聯誼會」。
為組織黨外資源,謝長廷提議共同組成聯合競選的「黨外選舉後援會」亦告成立。
由於他們的主張與過去皆要透過大老關係,才能成為候選人的意見不同。
故引起黨外大老反彈,以「樂觀其敗」諷刺新生代和後援會,使黨外歷經一次分裂隱憂。
這時卻發生年底立法委員選戰中,許多大老包括康寧祥在內紛紛落選。使他們終覺悟到時代變遷,選舉須靠組織而非個人魅力。
加上該年底,菲律賓民主鬥士艾奎諾回國被刺,使黨外人士警覺在獨裁控制下仍有團結必要。
73年(1984) 5月面對黨外崛起新生代,黨外公職人員為求議會更好的表現,成立以費希平為主席,林正杰為秘書長,共同問政的「黨外公共政策研究會」簡稱「公政會」。由於公政會具有黨的雛形引起國民黨注意,內政部長吳伯雄出面宣佈公政會為非法組織須自行解散否則依法處理。

    


:::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