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 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

就在李登輝對外發表「兩國論」時,一心一意想競選總統,民進黨的陳水扁,也在該年 7月,民進黨臨時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上,正式提出「新中間路線」的政治主張,做為 二○○○ 年競選總統的主題。何謂「新中間路線」,根據陳水扁自己的說法,「『新中間路線』是一種以國家安全為主軸的『新三角關係』。國家領袖應該站在三角的頂點來看問題,這樣才能跳脫傳統的思維,看待統獨、意識形態、政黨的對立關係。」(一七八  24頁)

他的意思是說對臺灣社會造成對立的統獨、意識形態、政黨,他以三角的三面為比喻,他並不沾染任何一面,只是站在頂點,完全以國家安全的制高點來看問題,解決問題,即所謂的「新中間路線」。就是說在這些問題上,他可以「超然的」以國家安全做出他認為最有利的選擇。像這種完全不站在民進黨立場思維的執政,是他卸任市長後,到國外學習考察的結果。尤其當他看到英國首相布萊爾,處理國內事務的成功,像英國本身也存在著意識形態、工會、以及左派和右派等的左右問題時,布萊爾都能以「解決問題」不偏袒任何一方,從務實的角度出發,做正確路線的選擇。而這種務實的角度,即布萊爾所稱「新世代的第三條路」,也就是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


這個道理來到臺灣,表面上看似乎與英國情況相似,臺灣也有統獨、省籍和意識形態等問題。
但不同的是,英國沒有外在的敵人,也沒有國家認同問題,任何問題,只要對國家有利都可以理性討論。
但臺灣外面不只有中國,本身更有代表權位,和不當得利的族群意識。
加上以「中國歷史」教育導向的認同,像鄭成功、施琅等人,不管用任何辦法,或不擇手段,能使臺灣納入中國,即可成為歷史的「民族英雄」。所牽扯問題的複雜,超過英國千百倍。

但學法律的陳水扁,卻不知「非常時期」當以法律解決。一反過去台北市任內掃黃的強硬手法,卻去學英國布萊爾的道德勸說。雖隱身於為臺灣,以台獨出名的民進黨,但當面對尖銳的三面時,卻要做出沒有立場的客觀選擇,且又要顧及黨內的聲望,和譴責聲音,左右搖擺,其施政結果當然令人失望,使「新中間路線」看來,反而不倫不類,成為類似的「騎牆派路線」。

為掩飾「新中間路線」的騎牆作為,他則以蘇聯解體後,全球發生的民主運動為「第三波民主」。
臺灣不僅要在「國家安全」與「自由民主」前題下加入「第三波民主」。
他也強調「新個人主義」,主張「無責任就無權利」、「無民主則無公權力」「自由就是自律」、「尊重多元化」、「重視社會公義」等尊重個人主體的行為,為「新個人主義」。並以當時李登輝執政為背景,提出「二階段政改」,主張以「政黨輪替」做為終結國民黨黑金的重要方法。以「國家安全」、「自由民主」與「新個人主義」,這些讓人聽都不想聽,以為只是個人高談闊論的想法為軸心,提出「政黨輪替」。成功地掩飾了「新中間路線」的面目,其實是與過去主張台獨黨綱的民進黨是有很大的不同。


有了「新中間路線」的構想,該年 7月他就通過民進黨臨時全會,以「國家安全、財經政策、公共政策、人文臺灣、知識臺灣、志工臺灣」等六大訴求,做為總統選舉的主軸理念。至於「新中間路線」的主張,在選戰中,到底發揮了多少攻堅效果。
根據張俊雄等著《破曉》一書,引述當時競選總幹事邱義仁的話說:
「這是很不錯的競選口號,雖然內容會讓人感到不知所云」。
又說:
「新中間路線的完整理念,本來就無法在選戰的快節奏中清楚說明,很多選民也無法了解其深刻意涵,但至少這項理念在多數選民的心理感覺上是正面的,而且具有相當大的解釋彈性,這種彈性才能讓陳水扁陣營在選戰期間,有更大的揮灑空間。」(一七八26頁)
可以說,「新中間路線」雖沒有人懂,但在緩和民進黨強烈的台獨意識仍有其作用,這是無庸置疑的事。

  


:::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