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 伊拉克戰爭

90年(2001) 9月 11日美國發生舉世震驚,以賓拉登為首的恐佈攻擊「蓋達」組織集團,以多架滿載汽油的民航機,攻擊紐約世貿金融大樓及白宮俗稱「九一一事件」。為達到嚇阻,美國鎖定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等,曾代訓練「蓋達」組織國家為目標,開始展開報復性攻擊。


阿富汗人口約二千七百多萬人,面積六十五萬平方公里。
原為英俄兩國爭奪的殖民屬地,直到 8年(1909)打敗了英國入侵才得以獨立。
但從 62年(1973)起其首相達鳥德發起政變推翻國王,開始成立阿富汗民主共合國,國內就政變不斷,直到 68年(1979)12月蘇聯進攻阿富汗建立傀儡政權,但遭到以民族獨立的阿富汗人民反抗,蘇聯軍損失慘重,不得已在78年(1989)2月撤出阿富汗。但阿富汗進入內戰,直到 83年(1994)以塔利班為主的學生組織異軍突起,取得政權。並將國名改為「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因塔利班認同對西方進行聖戰,代為訓練屬賓拉登的「蓋達」組織,且在「九一一事件」後,藏匿首謀賓拉登,成為美國反恐對象的國家之一。
該年 10月立刻出兵肅清塔利班及「基地組織」,並在 12月成立以卡爾扎伊為主席的臨時政府,這個臨時政府直到 93年(2004)阿富汗政情穩定,才在該年11月以人民直選方式,選舉卡爾扎伊為總統,任期五年,為阿富汗首任的民選總統。


美國反恐的國家,其次則是伊拉克。伊拉克曾在 79年(1990)侵入科威特,迫使以美國為首的 34個國家,在聯合國授權下攻入伊拉克。伊拉克為還擊,向以色列發射了飛毛腿飛彈。伊拉克有了飛彈,如再擁有殺傷力武器,恐為害世界和平,故在隔年(1991) 4月 3日,通過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頒佈687號決議,要求伊拉克必須徹底銷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成立銷毀伊拉克生物、化學和核武等,以聯合國為主的特別委員會。


92年(2003) 3月 20日美國以錯誤情報,宣稱伊拉克擁有致命化學武器,後來證明是「子虛烏有」理由宣佈對伊拉克開戰。同日,英國首相布萊爾亦宣布加入作戰。這場在許多政論家,都以為在伊拉克擁有生化武器下,必是堅苦的戰爭。伊拉克總統海珊也宣稱,美英將遭受伊拉克頑強抵抗。結果不到 20日,就被攻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推翻代表海珊極權統治的雕像,海珊開始逃亡。 5月 2日美國宣佈對伊戰爭中取得勝利,不久,海珊也被擒獲,在巴格達以戰犯罪被判絞刑處死。戰後美國雖然費盡一切努力,尋找伊拉克生產生化或核武的證據,但一無所獲,使得美國入侵入侵伊拉克的正當性,成為世界笑柄。


由於美國攻擊伊拉克,強大的軍力,震驚了利比亞,自忖無法與美國爲敵的格達費,開始改變立場,不但自動加入美英的「反恐行動」,也對外發表放棄大量毀滅性武器,並與美國修好。雖然如此,美國雖戰勝,但不正當性仍引起很多回教國家反彈,在無法以武力報復下,開始以恐佈自殺做為報復。使美英兩國散佈世界的居民成為對象,草木皆兵。
94年(2005) 7月 7日英國倫敦地鐵在不同地點,前後不到一小時內爆發三枚以及一枚公車炸彈攻擊事件,死亡 56人。
類似這樣的攻擊事件層出無窮,總括美國對伊拉克出兵,《紐約時報》的評論最為中肯,它說:
「伊拉克戰爭不是減少恐怖主義,而是幫助推動了聖戰意識形態的傳播。」


有趣的是,為了應付回教徒恐怖自殺行為,布希發起「反對恐怖行動」,這件本與臺灣無關的事件,想不到也成為中美無法聚焦的原因。這件事是這樣的,因應 80年代,美國為制衡歐盟(EU),且與日本巨大貿易逆差問題,因而想利用為美國控制的亞洲諸國,成立可促進太平洋諸國經濟合作與交流,且為其控制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簡稱 APEC。東南亞國家,在 56年(1967)時,雖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 81年(1992)通過聯盟成立「東南亞自由貿易區」,簡稱AFTA(ASEAN Free Trade Area)。但這種自然組成的地區聯盟,為美國反對。於是仿照美國、加拿大、墨西哥間成立的北美自由貿易區模式,在美國總統柯林頓策劃下,在美國西雅圖舉行第一次APEC會議。


由於美國倡導,馬上得到包括日、韓及東協諸國等 15 個國家響應,身為亞洲國家之一的臺灣,自然有權參與,卻為中國所阻。 80年(1991)僅能以中國臺北「經濟體」名義,與中國同時加入。由經濟部長蕭萬長代表赴漢城開會。臺灣參加 APEC 原本無事。但到 90年(2001)10月 APEC 在上海舉行,臺灣派林信義出席卻遭到大會主席,中共外交部長唐家璇不公平待遇,使林信義只得退場抗議。在此次會議中,美國原本期望能獲得與會者一致達成「反對恐怖行動」,卻因中國主張把臺灣與新疆的獨立運動,也納入「分離恐怖行動」而作罷,這是美國始料未及的。(一一七  24-32頁)

    


:::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