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第二次金改,亦是圖利財團之舉,我們有個例子說明,由於國營銀行買賣資產,都要受到國家法令限制,所以不能夠隨便處理資產,如同一個擁有金庫和銀庫的富翁,卻不能打開金庫過活,只能靠著微薄的存收款收入維生。何況銀行本是公務機構,「吃大鍋飯」,不會積極經營,以致經常赤字,每年入不敷出,像這樣的銀行,如同坐在金山上的乞丐,股票沒人買,成為沒有價值的國營企業。這樣不公平股市評價,也許國民不懂,可是主持國家大政的人,難道也不懂嗎,所以就以乞丐的身價,把整個金山、銀山賣掉。
這個例子,我們也可以台鐵目前的高負債來說,因台鐵屬公營事業不能隨意處置資產,以致負債超過八百億元,成為經營非常困難的公司。如果台鐵有股票或對外釋股,肯定也沒有人敢買,我們豈可因此斷定台鐵就沒有價值。目前他們稍一整理,發現光是台北機廠幾處土地,公告地價就值一千多億元,若開發利潤可達二千五百多億元。只要政府點頭就可還債,十年後成為人人稱羨的企業。所以對於陳水扁政府,美其名為「第二次金改」,其實是賤賣銀行資財圖利財團,其數目甚至以「兆」元為單位計算。許多知名財團,像這次捲入彰銀的台新金,其他還有中信金、開發金、金鼎券等,為了擠進這百年難得一見的「大」圖利機會,互相排擠、鬥爭,其醜態百出,演盡了奸商和奸官的面目。
「第二次金改」會不會也是臺灣政黨惡鬥的結果呢?為什麼,因為國民黨雖有黨產,但若比起國家經營的機構,仍是小巫見大巫。而目前國內最有錢的,不外是國營企業和銀行,若能將這兩個產業,先民營化甚至變賣,既可防止國民黨奪權後,藉由不法再「黨庫通國庫」,然後以這些不法之財買票,鞏固政權,再以乾坤大挪移,大玩金錢遊戲,以致使臺灣永無翻身機會。
故寧可賤賣國產,也絕不能落入對方之手。這樣互鬥的結果,使得譬如銀行經營已超過百年,在 60年代,曾是世界百大銀行之一的土地銀行,目前價值單以公告地價計,總值就已超過1兆7798億元,但若以股票市值計,則僅有 767億元,只要財團出價 86億元,購買其釋股,就可掌握經營權,這樣賤賣國產做法,非常不合理。但執政黨以為現在民進黨不做,將來國民黨上台就會做。
因為台北市馬英九上台就已利用市長職務,將台北市金雞母的市立銀行,包含彩券的營運都送給了富邦銀行,就是活生生的一案。或許有人以為資產眾多的土地銀行,不會被變賣掉。但從日據時代就已存在,公告價格總值為 1兆 2884億元的彰化銀行,股票市值預估僅存 868億元,只要購入釋股 138億元,就可取得經營權。台新銀豈不是以此方法取得彰化銀行的經營權嗎?臺灣的統治,不管是國民黨和民進黨到最後,都不是以臺灣人民福祉為目標,反而各懷鬼胎遂行其目的。
國民黨的想法,是想促使臺灣回到中國懷抱,遂行「終極統一」目標,這些人都因沒有「臺灣史」的觀念,只要成為中國史的「英雄」就很滿足。而民進黨為防患國民黨出賣臺灣,也只能防範於未來,像這種賤賣財產,或許是他們想出最好辦法之一。反正不管你的想法如何,要遂行上列目的,取得政權仍為優先,而要取得政權就要買票,一個想買票,一個要防止其買票。若這種觀念不從根本斷除,國民兩黨相互不擇手段撈國家財產的結果,倒楣的一定是臺灣人民。
馬英九進出富邦招待所,起先說「沒有」,後來從一次、兩次、最後變成「五次」吃魚翅後,92年(2003)10月台北銀行與富邦銀行就合併了。對此合併在許多人批評下,馬英九成立了「危機處理小組」,企圖解決有人對他操守的質疑。(三六一)對馬英九是否需要出賣台北銀行,曾擔任該行董事長,後來為桃園縣副縣長的廖正井說, 62年(1973)成立的台北銀行有實力成為一家成功的金控公司。因台北銀行體質好,其資產遠高於富邦銀行。
他質疑:「為何六千餘億的北銀,被資產一千餘億的富邦銀合併,造成市府重大損失。」雖然富邦金控有證券與保險業,兩邊資產若以淨值計算,表面上,富邦多於北市銀。但廖正井又說:「合併不應該以目前股值來計算,例如本來每股二十元股價,合併後成為三十元,就說是賺了。但如果不合併,說不定幾年後就可能漲到七、八十元或更高」。
所以他說:「我們還要看台北銀行,選擇合併與釋股的時機,是否真的對台北銀行最有利,目前這是一個問號。」又說:「我認為台北銀行不一定要選在股市低迷的時候合併。」(三六二)果然「以小吃大」的富邦銀行,合併台北銀行後,撐不下肚,馬上編列市價約一百三十幾億元的釋股,才勉強下肚。因此許多人對於富邦「以小吃大」不以為然。廖正井也說:「我還是認為一個三十幾年經營情況下的公司,會被資產小的公司吃下,很不以為然。所謂吃下,是因為幾乎失去經營權,如果說淨值不如富邦,台北銀行大可現金增資,因為增四、五百億資本,遠比累積良質資產四、五千億簡單的多。」(三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