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經濟堀起
2002年胡錦濤當選第16屆中共總書記,隔年成為中華人民和國主席,至於最有實權的中共軍委會主席,直到2005年方從江澤民前手中才獲得。胡錦濤任內強調「憲法不可侵犯性」,以及「人民有知情權」。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之際,關注內陸平衡,採取「國進民退」政策,扶持民航、鋼鐵、汽車、房地產等國有企業,抑制民營企業。中國經濟從1990年改革開放,開始以二位數字成長,特別是2007年GDP達到14%,是中國開放以來成長最大一年。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危及全世界經濟,胡錦濤更以巨大外匯存底及量化印鈔,將資金導向國企和地方政府,以擴大內需等措施,化解歐美資金不足帶來的經濟危機,協助化解美國經濟危機,但也形成中國各地方政府貪腐由來。
台灣經濟依存海外貿易,主要貿易國原有美日和歐洲。美國2000年發生網路泡沫風暴。日本以汽車、電子等產業技術賺取過多外匯,1995年被迫與歐美國家簽訂「廣場協議」(plaza Accord)讓日元升值,日本倚仗日圓升值大量對外投資,在一片看好情勢下,日本私人銀行大量貸款推波助瀾,帶動國內股市、房市和物價高漲,形成泡沫化經濟,2000年日本股市來到3萬9千點,房地產飆到最高價。為了抑制通膨,採取緊縮和加息政策,導致多家私人銀行倒閉,日本經濟急速下滑,一竭不振,直到2012年安倍晉三第二度當選首相仍未復原,史稱「消失日本」時代。
歐洲因受美國金融風暴波及,發生葡萄牙、義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等,這些國家字首併出PIIGS, 泛稱「歐豬五國」信用評比下滑,財政赤字過高,許多國家頻臨破產,本身都難以自保,遑論與台灣貿易。
在此背景,中國經濟崛起,台灣在敵對意識下,政府無法提出事先規畫,放任結果,形成台商一窩蜂踴向中國投資,2006年4月中國經濟學者胡鞍鋼,就曾針對此現象,提出警告:「台灣經濟日益依賴中國,就像糖尿病患,必須注射中國的胰島素維持生命,一旦中國對台灣展開經濟制栽,台灣七天內就會滅亡。」
2007年台灣對中國的貿易順差,達到462億美元,依賴度30.1%,胡錦濤在此經濟貿易背景下,開始對台政策轉強。胡錦濤發表兩岸關係,提出一中原則下,雙方「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等四個觀點,以及對「台胞有利、維護台海有利、促進祖國統一」三個架構,史稱「胡四點三架構」。
中國經濟改善也反應軍事實力。可從中國對釣魚島主權與日本爭執看出端倪,1972年美國不顧中國與台灣反對,以一句「主權問題留待相關國家解決」,將「尖閣諸島」,俗稱「釣魚台」交給日本管轄。這是70年代時,台灣保釣運動由來。
保釣運動初期只是台灣參與,解嚴後兩岸不再敵對,保釣成為台港聯合運動。特別對堀起的中國,釣魚台不只涉及顏面,釣魚台周圍蘊藏石油和天然氣更是經濟必爭之地。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中國根據該公約擴大經濟專屬區,但日本也以釣魚島為管轄地,畫出損及中國和台灣利益的排他性經濟海域,使釣魚台主權抗爭因此加劇。
2005年3月24日中國七位保釣人士私登釣魚台,遭日本以「非法入境」逮捕。中國外交部發表「釣魚台及附屬島嶼自古就是中國固有領土,關於中日雙方在釣魚台問題上的爭議,中國一向主張通過談判解決」要求日本放人,同時發起網路「保釣運動」,中國反日情緒高漲,逼得日本最後不得不以「驅逐出境」名義放人。從此拉開中國界入釣魚台主權之爭。
起初中國勢弱,保釣猶是低調,隨著經濟崛起,國力漸強,開始強力介入。反是日本經濟不振,中國市場成為日商覬覦對象,日本商人不希望中日間因釣魚台爭議造成日本經濟損失。中日間你消我長,雙方儘量避免發生釣魚台衝突,為預防雙方衝突,2004年2月美國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發表:「依據美日安保條約,假如日本施政下的領域受到攻擊,則視同對美國的攻擊」。企圖以強權迫使中國低頭。
「日本施政下的領域」日本解釋除日本、琉球,也包括釣魚台。雖說釣魚台有美國撐腰,因涉及主權,為展示中國亦為強國,釣魚台成為中美日強權試金石。釣魚台爭議直到2008年中國主席胡錦濤訪問日本,與日本首相福田康夫達成暫時擱置領土爭議,聯合開發東海油氣田共享利益的共識才得以解決。
中國經濟堀起,相反的台灣經濟反而下滑,理由無他,兩岸文化語言相通,在國民黨統治下巨大商賈來自中國,產業西移,成為無需產業升級,單憑中國廉價勞工就可獲利。即使陳水扁政府實施限制性開放政策,沒能管制外匯,法律形同虛設。即使禁絕也無力攔阻廠商以親友名義偷跑,或從第三地轉進中國投資。
中國低廉工資和市場,特別吸引轉型困難的傳統產業,曾被形容夕陽工業的紡織業、製造業,他們在無路可走情況下,到中國投資反成為希望。何況中國廣大市場吸磁,台商出走中國成為機會。台灣工業出走當然影響經濟,不只影響勞工,連帶影響服務產業,何況台商製造產品成為兩岸競爭,廉價勞工取得,中國反成競爭的優勢,這些都是造成台灣經濟下滑,人民生活困難,台灣人民開始懷疑民進黨治國能力。
就在人民質疑民進黨治國能力,2005年8 月爆發高捷案起,媒體開始評擊民進黨官商勾結,以及陳水扁親家炒股醜聞,接著發生陳水扁一連串貪腐醜聞,成為2006年6月國民黨立委丁守中等發起「罷免總統案」理由。後因門檻過高罷免不成。宋楚瑜繼而提出倒閣建議,卻因馬英九反對倒閣不成,2006年8月終而發生紅衫軍之亂,直到該年11月,高院檢察署以陳水扁涉嫌貪污和偽造文書罪起訴,方才結束。
民進黨不被信任,過去流血流汗的民主運動,反被誤解為民進黨改朝換代,只為私人利益,國民黨透過媒體操控,人民相信民進黨真的腐敗,甚至有人開玩笑說:「民進黨除了基本教義派,是沒人願意支持的政黨了。」陳水扁政府貪腐透過媒體,使得寄望民進黨改革的盼望落空。
人民開始懷念國民黨,兩蔣時代雖是獨栽,生活猶是富裕。而政黨輪替,不管陳水扁政府完成多少建設,俗語謂「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許多建設必須透過大腦判斷,百姓如何知曉。經濟無法改善,一般小民不敵媒體宣傳,「民進黨比國民黨更壞」,成為紅衫軍群起抗議,一呼百應原因。
陳水扁政府貪腐形象隨著媒體宣傳,人民相信國民黨重新執政必能改變。在此期盼2006年12月五都選舉,國民黨得以懸殊選票取下台北市、新北市及台中市三都,民進黨雖奪下台南市和高雄市兩席,卻是辛苦應戰。高雄市陳菊得票37萬9千票、僅以1千多票險勝國民黨黃俊英。2008年1月第七屆立委選舉也是一樣,113席立委國民黨囊括81席,親民黨1席、無黨聯盟4席,民進黨僅得27席,成為最大輸家。
民進黨潰敗之勢,連續到2008年總統大選,國民黨提名馬英九大勝民進黨謝長廷。就是2009年台灣各縣市、議員以及鄉鎮市長「三合一」選舉,國民黨都大獲全勝,17席縣市長,民進黨只取得宜蘭、雲林、嘉義、屏東等四小縣。其餘皆是藍營天下,因炒股判刑,被國民黨開除黨籍的傅崐萁,也取得花蓮縣長寶座。民進黨潰敗之勢,可謂創黨以來最難堪,比黨外時期還要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