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 台灣外交處境

 

馬英九所以台灣會把經濟鎖進中國,除了急統思想,對於與台灣往來貿易的美日及歐洲等國信心不足,制定偏向中國政策,台灣落到必須仰賴中國經貿關係,使中國除了武力,也可以經濟恫嚇台灣。

美國金融問題
2004年馬英九批評陳水扁,對於亞洲金融風暴處理說:「總統就是要帶領國民衝過危機,如果把什麼都推給大環境,人民選這樣的總統有什麼用?」結果亞洲金融風暴,美國資金回流,抄熱美國房地產。美國政府為了照顧弱勢者居住問題,允許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家公司,對信用評比差,或中低收入家庭等銀行不願貸款對象,給予較高利率的貸款。

為了舒緩銀行財務壓力,銀行再將這些貸款以債券回賣市場,賺取利差。結果房價高漲,貸款戶按時繳款當然不成問題,但當房價下跌或利息高到次級房貸戶無力償還時,就會產生經濟泡沫,房貸戶無法繳款,大量違約成為銀行巨大壞帳,銀行無法承擔,政府又不願伸手救助,只能倒閉收場。
美國一方面鼓勵次級房貸,一方面又讓聯準會(Fed) 以終止房價上漲理由升息,從 2004年到 2006年 6月升息 17次,從 1%上升到 5.25%。
雖然房價被抑制,卻引發次級房貸風暴。
2008年 9月 15日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Herry Paulson),形容為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風暴。

受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次級房貸公司影響,全美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宣佈倒閉。
受此波及,美國五大銀行中的摩根史丹利以及高盛銀行也被拖累,由此延生的金融風暴不只重創美國經濟。
美元為國際貨幣,使得歐美許多銀行陸續爆發財務危機,新興市場如冰島、阿根廷、烏克蘭、匈牙利、南韓、巴西及俄羅斯等國股匯市重挫,美國金融風暴終釀成全球金融風暴。

台灣投資人,在此金融風暴中,估計高達 800億元的連動式債券損失。所幸台灣早已經過陳水扁金融改革,使得此次金融風暴得以倖免。因應美國經濟泡沫化,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開始推動 7000億美元的資產紓困計畫。為了避免美國經濟陷入哀退,聯準會又祭出3次貨幣寬鬆政策(簡稱QE政策),強力拉抬美國經濟。

美國總統布希政府,宣佈凍結利率5年,幫助無力償還房貸者,試圖控制越演越烈的經濟風暴。台灣股市也在馬英九 5月 20日上台,從 9,200點一路向下探底,經過政府採取救市措施,才在 4,300點築底反彈。

2007年初,國際原油每桶猶低於51美元,7月後扶搖直上,年底已到每桶99美元價位,一般預估2008年原油價格高過百元已是趨勢。廉價原油時代宣告結束。在此背景馬英九總統上台,害怕受到美國雷曼兄弟骨牌影響,為了增添百姓信心,聽從副總統蕭萬長建議,提出兩個策略,一是「三挺政策」,即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勞工。二是發行消費券。

政府挺銀行,為了怕世界金融風暴危及民眾信心,劉兆玄院長在立法院宣佈,若發生金融危機,法律保障銀行存款一百萬元,最後提高為全額保障一年,避免人民驚恐擠兌銀行,同時要求銀行不能對台灣企業抽銀跟,企業更不可因景氣困難任意栽員。同時為解決台灣經濟低迷,2008年底行政院公佈春節前,全國不分男女老幼,每人發行 3600元消費券,藉此加強台灣經濟復蘇。

後來被視為失敗,花費857億元的消費券,原本以為可以拉抬經濟成長率(GDP) 0.85%,事與願違,該年經濟成長原本預測增長 0.64%反成 -1.41%,這是政府發放不經評估、檢討和計劃,急就章,想到那就做那,以為錢一花就可拉高 GDP,這種愚蠢想法,馬政府從未檢討,幾乎其他計劃都是如此。
馬蕭最大的錯誤,乃是誤判美國經濟情勢。以為美國經濟在美國金融風暴下,就要走向衰弱,開始實施與美國經濟脫勾。台灣股市原本隨著美股逐流,美股漲,台股跟著漲。美股跌,台股跟著跌。看衰美國經濟,以為台灣經濟必須隨著中國起舞,「中國概念股」成為股市另一主流。馬英九不只政治主張統一,經濟上趁勢將台灣經濟掛勾到中國列車上。

沒想到美國經濟豈是浪得虛名,美國聯準會主席伯南克(Ben S.Bernake)帶領美國採用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又稱QE),擴大發行美鈔,減緩市場資金壓力,帶動產業繁榮,減少失業。再利用資金回流購買公債,使美國公債從2008年10兆美元,擴大至 2013年的 17.8兆美元。

美國貨幣稱為世界性貨幣,多印出來的貨幣,不只美國使用,會流向全世界,加惠許多經濟弱勢像東南亞、中南美洲、印度、巴西等新興國家。這些國家沈醉在美國貨幣寬鬆的溫柔鄉。等到2014年5月2日聯準會主席伯南克準備卸任下台,提出貨幣升息信息,幾乎全世界同聲要求暫緩升息。美國雖經過金融風暴,卻能利用美金為世界貨弊,大印鈔票,讓世界分擔印鈔後果,減低通膨壓力。同時以債券回收資金,美元不但不貶值,美國經濟反而變強,這就是美國實力。

美元走強,2010年歐巴馬總統提出「製造業促進法案」,以自動化及減稅手法,將美國海外製造業重新拉回美國,就是美國「再工業化」努力。有利於美國企業資金回流,吸引外國投資,也能提供就業機會。面對美國改善的經濟結構,歐巴馬在 2014年國情咨文說:「世界各地商業領袖十多年來第一次做出結論,『中國不再是全世界最好的投資國家,美國才是。』」說明中美兩強經濟角力的現實。

美國經濟改善,加上開發新科技,開採過去成本過高的頁岩油,2015年中東為抵制美國開採頁岩油,開始降價至頁岩油成本以下,油價從117美元跌到40美元。對進口石油國家受惠良多。2015年 8月美國經濟好轉,失業率3%,油價下跌。聯準會考慮讓美金生息回收美金,不料卻牽動中國資金外流,造成中國股市和人民弊大跌,全世界跟著幣值下跌。因為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牽一髪動全身,可能導致世界衰竭,美國升息一事臨時喊停,等到底再作決定。

面對美國金融風暴,台灣為了預防,2009年蕭萬長以「人是英雄,錢是膽」,台灣不是IMF會員國,若不能讓台灣人海外賺的錢拿回國內,萬一遇到經濟危機,台灣無法像南韓、泰國、印尼等國得到IMF援助,必須自強,故力主調降遺贈稅,從原來百分五十降為百分之十,讓海外資金回流補充動能,就可不怕金融危機。

這個後來被指稱圖利財團做法,蕭萬長提出反駁說:「歷年來遺產稅跟贈予稅,2009年還沒有降下來以前,大概兩百億元左右,課徵的對象都是中產階級,2009年降了以後到現在,三年來,遺產稅跟贈與稅實際徵收到的遠大於兩百億。可見當時的決策沒有錯。」(四八四268頁)

蕭萬長說法固然沒錯,他的錯誤跟消費券一樣,沒有計劃、引導和評估,以致降低遺贈稅,從海外匯回資金,沒有引導利到產業升級,或提供就業的工業投資,被引導用來抄作房地產和股市,房地產漲價到高不可攀,年青人不是失業,平均薪資倒退 16年。高房價低收入,青年人買不起房,在沒有盼望下,為反對這不公不義社會,不得不站上街頭,馬蕭錯誤政策,才是2013年318學運發生的始作俑者。
 

歐洲債信危機
美國作為全世界經濟龍頭,權威是不容許其他國家挑釁和取代。原因無他,美國能夠長期維持國際經濟逆差,和經常性的逆差,靠的是公債周轉。也就是說,以其他國家出口商品換取美元,再以美元購買美國公債,回頭投資美國,形成以美國為對象,以美元為交換工具的國際經濟循環模式。

在此模式,美國不容許世上有足以取代的經濟金融體系出現。
1996年歐元成立,尚不足威脅美元地位。直到 2001年安定的歐洲,歐元開始取代美元做為強勢儲備貨幣走向。
使得美元從該年開始,在國際貨幣儲備量,從 71%下滑至 2010年的 62%,形成美元和歐元競爭局面。

為了挽回美元強勢地位,2008年 12月以美國為首,全球三大評比公司,下調希臘主權評比,起初歐盟以為希臘經濟體系較小,發生債務危機影響有限,不以為意。直到2009年 12月 8日美國惠譽,將希臘信評由A-下調至BBB+,接著標準普爾以及穆迪等信評單位,也都陸續調降希臘評比。

歐盟才發現被調降信評國家不只希臘、還有萄葡牙、愛格蘭等國。
這些國家都是國債赤字居高不下,被降信評,在未來幾年都難以改善。
甚至連被認為信譽良好,屬於歐盟核心的義大利、西班牙也陸續傳出信評降級問題。

這些國家為了加入歐盟,對於外債刻意美化造假,等加入歐盟又不知縮減債務,繼續揮霍靠外債過活。
使得 2010年底各國公債高築,希臘公債佔國內生產總值的 142%,義大利 119%。
西班牙該年預算赤字,高達國內生產總值的 9.2%。
這些龐大赤字,使人對原本信賴的歐元產生質疑,造成歐元下跌,許多評論家推論,歐盟若不重視這些國家的國債問題,歐盟可能解散。
這些國家,如果按其英文字首排列,有萄葡牙(Portugal)、美大利(Italy)、愛爾蘭(Ireland)、希臘(Greece)、西班牙(Spain)等剛好形成英文的豬(pigs),因此被稱為歐豬五國。
 

日本停滯的經濟
歐美經濟不況,日本經濟也是停滯不前來到低點。1980年日本工業發展神速,特別汽車工業和電子工業,所向披麾,幾乎把美國工業打到無還手餘地。美國學者開始研究「日本能,為什麼美國不能」。驕傲的日本利用外匯,不只買下像徵美國經濟的金融大廈,協助日本廠商海外貿易賺取外匯,還大量印鈔。

由於外匯累積龐大, 1985年 9月在美國政治壓力下,日本與美英德法等五國簽定了「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強迫日圓升值,1美元兌現250日圓漲到200日圓,嘗時漲幅 20%左右。

日圓升值雖壓抑出口,卻帶來大量進口,日本海外投資積極,為了購買海外原料,日本大量印鈔,結果帶動房地產和股市大漲。不到幾年東京房價大漲4倍,股票也從1萬多點,漲到接近 4萬點。為了抑制房價和股市,日本採取量縮和升息政策,卻剌破經濟泡沫,使得日本許多銀行倒閉,日本開始經歷「消失 20年」歷史。

日圓隨著貿易出超繼續漲價,最後來到1美元兌換80圓,過高的幣值使得日本出口不振,國內經濟蕭條,消逝的20年,日本看不到經濟的繁景。直到 2012年安倍晉三當選首相,採用「安倍三隻箭」的量化寬鬆政策,以印鈔讓日圓貶值,從1美元兌換80圓貶到120圓,同時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讓軍火武器得以出口,日本股市開始大漲,日本經濟得以逐漸改善。

美國和日本採取量化寬鬆政策改善經濟,感染歐洲, 2015年 1月歐洲央行(ECB)總栽德拉吉首次宣佈,開始實施量化寬鬆措施,從該年 3月開始至 2016年9月,每月收購包含各國政府公債在內的資產 600億歐元,總計收購金額達 1.1兆歐元,折合台幣 39.7兆元,是否可使歐洲脫離債務纏身,各國都在觀察中。

不料就在歐洲期待經濟改變,卻發生希臘倒債問題。原來希臘2001年成為歐元會員國, 2010年即因債務過高,瀕臨破產求助歐盟,歐盟從希臘政府赤字及債務統計報告,發現希臘無力償債。為了歐盟信用,因此要求希臘採取緊縮,及撙節政策才願意伸手相助,然而 2009年反對配合歐盟採緊縮政策的巴本德里歐(Georgios Papandreou)當選總理,然而上任不到二週即改變政策,讚成遵守歐元領袖撙節紓困方案,在國會發表「今天我們面臨史無前例的財政困境,我們必須減少赤字,我們必須控制負債。」與歐元區領袖達成紓困共識,因違背民意, 2011年 11月只能辭職下台。

新任總理「激進左派聯盟」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亦因反對紓困而當選,後在債務逼迫下,不得不讓步,表示願意接受歐元領袖紓困條件,譬如增稅、年金改革,加速國營私有化,退休年齡從 57歲延到 61歲。然而不為歐盟老大德國同意,要求退休年齡必須延長到 67歲。

眼看希臘不得不接受時,齊普拉斯突然宣佈 7月 5日公投決定。
7月 6日反對紓困公投出爐。
結果發現是齊普拉斯以為歐盟會害怕歐元分裂,孤注一擲的公投賭注。
結果歐盟不為所動,原已打定留在歐元區的齊普拉斯,只得尋求議會投票表決,通過希臘的新改革方案。
齊普拉斯向歐盟低頭作法,遭到同志反對, 25名議員退出聯盟,齊普拉斯失去國會多數席次, 8月 20日只得遞出辭呈,重新投入選舉,尋求人民支持。
結果 9月 21日齊普拉斯二度出任希臘總理,全盤接受歐盟紓困方案,方結束希臘鬧劇。

    


:::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