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臺灣民主國

光緒22年(1894)日本出兵朝鮮,朝鮮求救於中國,中國因而出兵,於是爆發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海軍及陸軍俱覆亡。日本兵逼遼西,中國求降。光緒23年(1895)李鴻章代表中國,被迫在日本馬關春帆樓,簽訂喪國辱權的「馬關條約」。除賠款外,並割讓臺灣予日本,消息傳來全臺譁然。


戰爭初期,清朝鑑於過去日本有侵臺之舉,故密令臺灣巡撫邵友濂防備,並遣福建水師楊岐珍及南澳總兵劉永福,率兵來臺協防。並令臺灣富商,在籍太僕寺正卿林維源,奉旨督辦鄉團防務事宜。而臺灣巡撫邵友濂唯恐受戰爭波及,設法請調湖南巡撫。臺灣巡撫則由當時布政使唐景松接任。而當時受林維源委託,以「工部主事」辦理地方義勇的丘逢甲,因與唐景崧有師生之誼,故提拔丘逢甲辦理全臺團練事宜,並改團練名為「義軍」。光緒22年(1894)10月唐景松奏摺云:「現臺灣府所屬4縣已挑1萬4千人編為義勇26營,造冊前來,南北兩府並令丘逢甲一律倡辦。」


然而這些義軍有名無實,不但缺餉缺武器,人事也多需經唐景崧同意,丘逢甲真正能作主的不多。新任巡撫唐景崧性多猜疑不能知人善任,他受提督張兆連讒言,將守基隆獅球嶺抗法名將林朝棟調至臺中,三易滬尾守將,對於奉旨調來臺灣的黑旗兵名將劉永福也不合作將之置於臺南。諸如此類,守軍互相猜忌而義軍裝備亦簡陋到幾乎無法作戰。4月17日,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割臺消息傳來,全臺震動。丘逢甲並以「工部主事統領全臺義勇」名義,上書朝廷反對割臺:
「和議割臺,全臺震駭!自聞警以來,臺民慨輸餉械,不顧身家,無負朝廷列聖深仁厚澤200餘年,所以養人心、正士氣,為我皇上今日之用;何忍棄之全臺非澎湖可比,何至不能一戰!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臣折誓死守禦,設戰而不勝,請俟臣等死後,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上對祖宗,下對百姓。如日酋來收臺灣,臺民惟有開仗。」


而國際條約既簽,在清廷無可置啄下,不得已在5月15日丘逢甲與臺灣士紳、唐景松密談後,以全臺紳民名義發表1份「臺民佈告」,表明臺灣以獨立建國的方式做為拒日保臺的方針。並以此電稟總理衙門及各國使節,呼籲各國承認。臺灣獨立建國,初為唐景松反對,但經丘逢甲、林朝棟及陳儒林等士紳一再遊說終至應允,遂於5月23日發表「臺灣民主國自主宣言」。5月25日唐景松服朝服接受丘逢甲等以2跪6叩禮呈奉國璽及臺灣民主國印,而唐景松雖服朝服猶「望闕9叩首,旋北面受任,大哭而入。」儀式既畢,這個以「藍地黃虎」為國旗定國號為「永靖」,以撫所為總統府的新國家,唐景松以總統身份對外發表一系列重要文告,以抗日為主要目地的「臺灣民主國」於焉成立。

 


:::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