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臺灣島名的由來

臺灣一地,島形如甘薯,包含澎湖在內,面積達35,961平方公里(四三八)。位於中國的東南隅一角,隔著臺灣海峽與中國大陸遙遙相望,南臨南中國海,東向太平洋,位處東南中國海要衝上,戰略地位險要。早期航海於中國、日本從事貿易的葡萄牙船,經過臺灣海峽,看到幽美的臺灣景色,都不禁讚嘆說:「福爾摩沙(Ilha Formosa)。」意思就是美麗之島,所以福爾摩沙也成為臺灣的別稱。

為使臺灣成為中國的一部份,中國歷史又有各種說法:有說臺灣是「夷州」,漢末三國時代孫權曾派人出征夷州。有說是「流求國」,隋煬帝大業6年(610)曾出征流求國。到了宋代,曾掌管福建市舶的宋宗室著有《諸蕃志》一書,書上曾提到「流求國旁有毗舍耶國」,又有人指稱「毗舍耶國」即今臺灣,而「流求國」即指澎湖

元代在元順帝至正12年(1352)在澎湖設置巡檢司,元史則仍稱臺灣為「瑠求」稱:「瑠求在南海之東,澎湖諸島與瑠求相對,其遠不知幾千里。」中間隔有海漈。「漈者,水趨下而不回也。」萬一因颶被吹入海漈,「漂流落漈,回者百一。」可見當時航海技術,猶末能克服阻隔在臺灣與中國間的黑水潮,故其史又記載:「漢唐以來,史所不載,近代諸番市舶,不聞至其國。」中國從元代開始經略澎湖則是事實。

康熙33年(1694)高拱乾編《臺灣府誌》記載:「荷蘭紅毛愛其地,借居於土蕃,因築臺灣城居之。」可知,臺灣初指臺南安平一帶,而後演繹成為全島稱呼。清朝所著《福建通志》對臺灣府又有如下敘述:「大清一統志,臺灣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名曰東番,明天啟中為紅毛荷蘭夷人所據,屬於日本。」(二二三卷三232頁)

臺灣島名由來《福建通志》又註解說:「明莆田周嬰著《遠遊編》載東番記稱:臺灣為臺員,蓋南音也,或以為古探國,疑非是,昔人所謂乾坤東港華嚴婆娑洋世界,名為雞籠。考其原,則琉球之餘種,自哈喇分支近,通日本遠接呂宋,控南澳,阻銅山,以澎湖為外援海寇顏思齊,踞有其地始稱臺灣。」(二二三卷三232頁)

至於為什麼最後被稱為臺灣,有說臺灣西部海岸線綿延數百公里如同大灣。有說是從「埋冤」、「大冤」閩南發音而來,意謂早期未開化前的危險和困難,移民來的人都會冤死在臺灣。以後又有說是從「臺員」等語詞演繹而成。這些名字被引用於臺灣雖多有依據,但當時與臺灣並存於外海的尚有琉球、澎湖、菲律賓等島璵。因此所指是否為臺灣仍多疑慮。較可靠的說法是臺灣西海岸灣曲連綿千里,形似「大灣」,且當時居住於安平一帶的平埔人,都稱呼當地的外來移民為Tai-an,於是來此的移民也都自稱Tai-an,所以後來荷蘭人在此登陸後也稱此為「大員」,最後演繹成「臺灣」。

 


:::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