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臺灣黨外運動

黨外崛起,早期省議會有號稱「五龍一鳳」的郭雨新、郭國基、李萬居、吳三連、李源棧及許世賢等人,及曾任臺北市長高玉樹。
究竟臺灣盛行白色恐佈,雷震組黨失敗後迫於政府壓力,黨外有隨時解體危險。
何況李萬居與郭國基早逝,李源棧提早退休,吳三連轉行從商,成為黨外與國民黨溝通角色。
高玉樹則受政府招聘做了交通部長,來到 60年代黨外已現凋零。


55年(1966)雲林出身的李萬居逝世,受郭雨新感召前往治喪的青年和臺大學生,像林水泉、黃華、吳文就、呂國民、顏尹謨、劉佳欽、張明彰、陳清山、林中禮、許曹德、林欽添、林道平,及黨外知名黃玉嬌、李秋遠、鄭宋柳、李福春、李賜卿、宋霖康、陳逸勝等,有感青年黨已成國民黨民主花瓶,不能有所作為。

失望之餘有人主張成立和平參與選舉的「臺灣青年團結促進會」。
不料這個單純組織,56年(1967)卻以「臺獨」叛亂,全部數十位青年被處以軍法,重刑關在綠島(二○一  94頁)。
總之生活猶是困難的六、七零年代,遞補二二八被撲滅的知識精英尚未長成。
在經濟拖累下,有能力及膽識的實在不多。
僅能在省議會對省政提出繳烈辯論,猶需小心,若言論涉及上層體制改革,則有隨時被逮捕的危險。


這時宜蘭縣人,省議會素有「小鋼砲」之稱的郭雨新,成為延續黨外運動的支柱,他在蔣介石逝世的 64年(1975)藉著競選增額立委機會,以陳菊為聯絡人,聯合許多青年像邱義仁、吳乃仁、吳乃德、林正杰、田秋蓳、周宏憲、張富忠、謝明達、蕭裕珍、游錫堃等人前來助選。
這場原應為全台最高票當選的選舉,卻以破記錄 8萬多張廢票,成為最高票落選。(二○一  39頁)

郭雨新抗議選舉不公,這場被諭為「虎落平陽」官司,成為林義雄、姚嘉文和黃煌雄走入政治關鍵,也成為號召張俊雄、許信良,以及從漫長牢獄中假釋的施明德等再度結合地方。表面看像是失敗的選舉,卻使助選青年個個慷概激昂,促使他們成為黨外接續運動的「新生代」。他們的出現使 70和 80年代的黨外運動因此不落空。(二○一   44頁)

70年代臺灣開始不同,不只知識份子長成且中產階級已能自立,他們成為改革先鋒。
首先是 60年(1971)臺灣長老教會本著宗教良心,針對臺灣被迫退出聯合國,劉華義、高俊明牧師聯名發表〈國是聲明〉,陳述「人民有權決定自己的命運」,對國際呼籲重視臺灣人權,對國內建言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


64年(1975)蔣介石逝世,美國福特總統訪問中國,越南赤化。
國民黨為加強反共教育,不停將越南難民乘海投奔自由,死在海上慘狀透過電視宣導,終成人民震撼。
因恐共人們信心不足時,長老教會再度提出「我們的呼籲」呼籲全民團結。
66年(1977)卡特當選美國總統,中美斷交,長老教會配合卡特高喊「人權政策」,高俊明聯合翁修恭、出國的趙信恩等牧師,向卡特總統及全世界發表「人權宣言」,主張臺灣獨立並重視臺灣人權。

  


:::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