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Toggle navigation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
主選單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
所有書籍
「第六章 日治時期」目錄
MarkDown
6-1 臺灣農民問題
1. 日本明治維新
1-1 中日甲午戰爭
1-2 日軍來台
2. 日本治台初期
2-1 臺灣鐵路改建
2-2 日本早期在台教育
2-3 臺灣人抗日
2-4 日本在台徵兵
2-5 腐敗的日本官僚
3. 武官總督治台初期
3-1 三大調查
3-2 臺灣衛生整治
3-3 臺灣都市計劃
3-4 臺灣醫療設施
3-5 臺灣鐵、公路建設
3-6 臺灣港口建設
3-7 臺灣鴉片的禁絕
3-8 日俄戰爭後的臺灣
3-9 臺灣理番總督
3-10 禁絕臺灣舊習俗
4. 日治時的臺灣經濟
4-1 鼓勵日本獨佔企業
4-2 臺灣土地漲價
4-3 早期糖業史
4-4 西來庵事件
4-5 日治中期的建設
4-6 嘉南大圳
4-7 第一次大戰後的臺灣
4-8 歐洲經濟不景氣
5. 日本文官總督與民主運動
5-1 臺灣教育改進
5-2 臺灣醫學教育
5-3 廢除六三法案、臺灣啟發會
5-4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5-5 臺灣文化協會
5-6 治警事件
6. 臺灣社會運動
6-1 臺灣農民問題
6-2 日本退官佔地事件
6-3 臺灣農民組合
6-4 臺灣民報
6-5 日本金融風暴
6-6 東方會議
6-7 霧社事件
7. 臺灣民主運動
7-1 臺灣民眾黨
7-2 滿洲開發
7-3 軍人干政
7-4 臺灣拓殖殊式會社
8. 臺灣民主運動尾聲
8-1 民眾黨分裂
8-2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9. 臺灣文化與藝術
9-1 臺灣音樂
9-2 臺灣新戲劇
9-3 臺灣新文學
9-4 臺灣美術
10. 日本統治尾聲
10-1 日本軍國主義
10-2 第二次世界大戰
10-3 臺灣的工業
10-4 工業蛻變時期
10-5 臺灣軍需工業
10-6 臺灣皇民化運動
10-7 臺灣徵兵制度
6-3 臺灣農民組合
第六章 日治時期 ======== 就在臺灣蔗農為他們的生存抗爭時,不料,大正 13年(
1924
)伊澤總督又讓退任的日本官員,以「無照」名義佔有已有佃農耕作的土地。被沒收土地的農民,在謀生無門下唯有訴之抗爭。無獨有偶,大正 14年(
1925
)「臺灣官有林野整理事業」發表,使得昭和 2年(
1927
)被徵收林地的農民也加入抗爭。這些抗爭,根據統計直到昭和 3年(
1928
),全台共計2萬2千多戶,8萬多農民。此外,根據總督府報告,尚有9萬多人亦準備參加抗爭(七八28頁)。 而當時在台日本人,統計昭和元年(
1926
)共有15萬人,佔當時全台人口不到4%,卻擁有可耕地10萬3千多甲,約佔全台可耕地8.1%(二一 567頁)。這些統計,尚不包括被日本政府沒收大批的「無照」公有土地,可見當時臺灣農民缺乏耕地的嚴重。雖說「二林事件」使蔗農組合遭遇挫折,但也使臺灣農民的抗爭有了學習機會。大正 14年(
1925
)就由於農民團結,使得原本要收回耕地,做為自營農場的新興製糖會社,及陳中和物產株式會社因此不得不放棄收回耕地。 團結就是力量,有了農民組合成功案例。大正 15年(
1926
)9月,南部鳳山農民在臺灣文化協會協助下,首先成立「臺灣農民組合」,展開如火如荼的抗爭。翌年10月,由鳳山簡吉、陳連標、黃石順等人發起,連合大肚趙港、曾文溪張行以及嘉義林巃等,在臺灣各地陸續成立農民組合,開始更大規模的農民組合運動。 事實上,經過農民的抗爭,雖曾使總督府同意放領了 18萬甲。但更多的土地不是出售,就是後來被併入「臺灣拓殖會社」再租予農民。「臺灣拓殖會社」就是日本推動「南進政策」在昭和 11年(
1936
)12月成立的半民營公司。總投資額3千萬圓外,其餘就是沒入的1萬8千多甲公有地,後來皆成為「官租地」來源。統計當時官租額,就高達 1百 12萬圓之多(七八 27頁)。對這些不義之財,當時就任臺灣總務長官的平塜廣義,就曾感嘆的說:
「將官租地提供予公司後,公司如果僅一昧的只知為本身收入著想,而將佃租大幅提高的話,對臺灣人的統治必成遺憾之事。」
(七八 34頁)這話果然成為事實。臺灣雖在日本的大力建設中成為現代化國家,但人民並不感激。 到日本投降,臺灣人對日本的統治,仍是以侵略和剝削的帝國主義視之。
:::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登入
主選單
首頁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