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Toggle navigation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
主選單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
所有書籍
「第六章 日治時期」目錄
MarkDown
9-3 臺灣新文學
1. 日本明治維新
1-1 中日甲午戰爭
1-2 日軍來台
2. 日本治台初期
2-1 臺灣鐵路改建
2-2 日本早期在台教育
2-3 臺灣人抗日
2-4 日本在台徵兵
2-5 腐敗的日本官僚
3. 武官總督治台初期
3-1 三大調查
3-2 臺灣衛生整治
3-3 臺灣都市計劃
3-4 臺灣醫療設施
3-5 臺灣鐵、公路建設
3-6 臺灣港口建設
3-7 臺灣鴉片的禁絕
3-8 日俄戰爭後的臺灣
3-9 臺灣理番總督
3-10 禁絕臺灣舊習俗
4. 日治時的臺灣經濟
4-1 鼓勵日本獨佔企業
4-2 臺灣土地漲價
4-3 早期糖業史
4-4 西來庵事件
4-5 日治中期的建設
4-6 嘉南大圳
4-7 第一次大戰後的臺灣
4-8 歐洲經濟不景氣
5. 日本文官總督與民主運動
5-1 臺灣教育改進
5-2 臺灣醫學教育
5-3 廢除六三法案、臺灣啟發會
5-4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5-5 臺灣文化協會
5-6 治警事件
6. 臺灣社會運動
6-1 臺灣農民問題
6-2 日本退官佔地事件
6-3 臺灣農民組合
6-4 臺灣民報
6-5 日本金融風暴
6-6 東方會議
6-7 霧社事件
7. 臺灣民主運動
7-1 臺灣民眾黨
7-2 滿洲開發
7-3 軍人干政
7-4 臺灣拓殖殊式會社
8. 臺灣民主運動尾聲
8-1 民眾黨分裂
8-2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9. 臺灣文化與藝術
9-1 臺灣音樂
9-2 臺灣新戲劇
9-3 臺灣新文學
9-4 臺灣美術
10. 日本統治尾聲
10-1 日本軍國主義
10-2 第二次世界大戰
10-3 臺灣的工業
10-4 工業蛻變時期
10-5 臺灣軍需工業
10-6 臺灣皇民化運動
10-7 臺灣徵兵制度
10. 日本統治尾聲
第六章 日治時期 ======== 在日本治台期間,唯一不受日本政府干擾的就是美術。 原來臺灣的美術自日本治台後,即分成兩股主流。一股以臨摹中國古畫,或以此為基礎的創作,所謂本土派藝術家。 這些藝術家因無地位。僅能依附在傳統建築維生,成為貧寒小孩愛好美術無法受教育者的出路。 這些藝術像彩繪有台南陳玉峰。交趾燒日據前有民雄葉麟趾(葉王),日據後則有林添木、洪坤福、石連池、江清露等人。 玻璃剪黏則有來自汕頭的何金龍。這些人都是當時代佼佼者,其作品足可留芳傳世,可惜在日據時都不被重視,只能默默的工作。 臺灣另一股主流,則是接受新美術教育的畫家和雕塑家。臺灣接受西洋美術是始自日治。日本為了普及臺灣教育,不只在公學校設有「圖畫」課,為培養臺灣人師資,台北師範學校更聘請了許多日本名畫家,像高橋精一和石川欽一郎等人來台。尤其留學英國的石川欽一郎,對臺灣西洋美術教育影響深遠,被譽為「臺灣美術啟蒙之父」,即是以教授水彩和油畫成為有名。 臺灣的西洋美術開始嶄露頭角,則是大正以後的事。大正 9年(
1920
),台北萬華人黃土水以「山童吹笛」雕刻入選帝展,以後又連續4次入選帝展,成為臺灣人雕塑作品,首次被日本美術界肯定的人物。這位就讀台北師範學校不善油畫,未被石川發覺其天賦的青年,直到快畢業時,才被校長志保田發覺,推薦進入東京美術學院學習,受教於雕塑大師高村光雲和朝倉文夫,不久,即以 24歲入選帝展,後來雖也多次入選帝展,但卻苦於在日本創作題材難求,故回故鄉臺灣,創作水牛系列作品。可惜天忌良才,昭和 3年(
1928
)因腹膜炎,以 36歲英年辭世。 大正 13年(
1924
)石川欽一郎結合他的學生陳澄波和陳植棋等人,在台成立「七星畫壇」及「臺灣水彩畫會」。由於當時臺灣人以為美術無法養家,故都僅能以業餘身份參加。為打破臺灣人此不正常觀念,培養臺灣美術人才,在石川欽一郎努力下,日本總督上山滿之進,同意仿效「朝鮮美術展覽會」,由臺灣教育會出面,在大正 15年(
1926
)設立,每年舉辦函蓋日畫、西畫在內的「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 「台展」初創,即發生東洋畫部份,總計 23位入選畫家,其中只有3位年青的臺灣人入選,即是郭雪湖、林玉山,以及後來進入日本帝展臺灣第1位女畫家陳進,其餘都是日本人。因參加東洋畫展的,很多都是日本高官,故審查難免不公,使得台展不公平評審一事,成為當時批評,但臺灣畫家不敢批評日本人,卻將矛頭指向得獎,原本無名的 3人,以「台展三少年」為「媚日三惡少」諷剌攻擊。不料卻反使之成名,即當時所謂「台展三少年」事件。而當年西畫得獎人士,總計 64位,臺灣人 19位,其中包括廖繼春和陳植棋。就在臺灣熱烈討論「台展」問題時,赴日習畫,嘉義縣人陳澄波,在大正 12年(
1923
)以油畫「嘉義街外」,成為第一位入選「帝展」的臺灣油畫家。 不久,繼陳澄波之後,大正 12年(
1923
)赴日習畫的廖繼春,以及隔年赴日的陳植棋,也分別入選「帝展」,臺灣畫家開始大量進入日本美術界。當時臺灣的美術界較有名的,除了前面介紹者外,尚有大正 9年(
1920
)赴日學習,最後又到法國學習的顏水龍。 以及後來也都赴日學習的李梅樹、李石樵、陳清芬、陳德旺和楊三郎等人。 「台展」時期,臺灣畫壇大權,可說完全掌握在日本人,尤其是台北師範學校任教的石川欽一郎等人手上。這些人包括擅長野獸派畫風的鹽月桃甫、東洋畫出名的木下靜涯以及鄉原古統等人。尤其鄉原古統,更在昭和5年(1930)結合臺灣東洋畫家,像郭雪湖、林玉山、陳進、潘春源、林東令、呂鐵州等人成立了「栴檀社」,並在該年春天舉行聯展。由於台展控制在日人手中,本土美術家在自主期望下,昭和2年(1927)始有留日的畫家陳澄波、陳植棋、楊三郎,結合留法畫家顏水龍等人,成立專業的社團「赤島社」。同時在台北,也由倪蔣懷成立了「臺灣繪畫研究所」,南部則有春萌畫院成立的「東洋畫會」,教導臺灣人習畫。 昭和8年(1933)赤島社解散後,有感於欠缺專業美術文藝教導,即由巫永福、王白淵、張文環等人,在日本東京共同成立具有左傾運動思想的「臺灣藝術研究會」,準備組合文學、演劇、音樂與美術等「普羅文化」的推動,配合出刊《福爾摩沙》,定期以文字推動臺灣美術。由於該雜誌在日本東京發行,只出版三期,就因臺灣島內籌組「臺灣文藝聯盟」而停止,同時轉型與島內「南音社」、「臺灣文藝協會」結合,共同出版《臺灣文藝》雜誌。成為對臺灣文學和藝術和美術都有影響的一個雜誌。 而臺灣本土的美術發展,等到昭和 9年(
1934
)11月10日,在「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支援下,由陳澄波、廖繼春、陳清芬、顏水龍、李梅樹、楊三郎、李石樵、立石鐵臣等 8人,在台北鐵路飯店,成立以西畫為主的「台陽美術協會」,準備每年舉行1次與「台展」一別苗頭的美展,簡稱「台陽美展」。而原本也響應一起設立的「東洋畫」,因懷疑郭雪湖出賣情資給反對設立「台陽美展」的鄉原古統,加上陳進也不願加入「台陽美術協會」,這件後來才知冤枉郭雪湖的插曲,使得當時臺灣西畫家以為東洋畫家思想有問題,故被排斥於外。但對臺灣美術界,當時佔有重要地位的東洋畫,則在該年,由郭雪湖與呂鐵州、陳敬輝、林錦鴻、楊三郎、以及書法家曹秋甫等人,另外成立美術團體「六碩會」,對外開班授課,推展東洋畫。 這二派直到 7年後,昭和 15年(
1940
)台陽美展深獲好評,才增設東洋畫部,次年再增設雕刻部及國畫部。 使得「台陽協會」終能成為一綜合性的美術團體。成為日治時期,與「台展」並存的臺灣兩大主流。昭和 17年(
1942
)為推動臺灣美術與雕塑藝術發展,包括陳德旺、張萬博、顏水龍、謝國鏞、洪瑞麟、藍運登、黃清珵和范倬造等人,共同創辦「造型美術學會」,在台北教育會館舉行美術作品展覽,期盼除台展和台陽美展外,另闢一條展覽道路,可惜這個協會只辦2年,就因戰爭停止活動(二九三305頁)。 臺灣美術值得一提。由於日本統治關係,與西洋美術較早接觸的臺灣藝術家,隨著日本對中國侵略,許多人後來也到中國教學,成為影響中國美術發展的人物。這些人有大正 9年(
1921
)到北京美專任教的王悅之,昭和 2年(
1927
)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的張秋海,昭和 3年(
1928
)到上海新華藝專任教的陳澄波、昭和 10年(
1935
)到上海美專任教的王白淵、昭和 12年(1937)到北京師大任教的郭柏川,對中國美術貢獻良多。 這些人戰後有人回台,有人繼續留在中國為當地的美術發展努力。可惜,這些早期回到臺灣的美術家,民國 36年(
1947
)「二二八大屠殺」發生時,不是遇難就是逃亡海外,像當時擔任嘉義市議員的陳澄波,代表與國民黨談判就被槍殺,而雕塑藝術家范文龍,就逃往日本再轉至中國,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服務,民國 38年(
1949
)張萬傳等人,也逃到廈門在美專任教。而對臺灣美術貢獻良多的「臺灣美術展覽」,昭和 10年(
1935
),總督府為紀念臺灣「始政 40週年」,擴大辦理博覽會,另行籌備「府展」而告中止。直到昭和 12年(
1937
)「府展」方才成立,但經過沒多久,也在昭和 18年(
1943
),因美軍對台轟炸而不得不停止。
:::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登入
主選單
首頁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