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Toggle navigation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
主選單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
所有書籍
「第六章 日治時期」目錄
MarkDown
10-1 日本軍國主義
1. 日本明治維新
1-1 中日甲午戰爭
1-2 日軍來台
2. 日本治台初期
2-1 臺灣鐵路改建
2-2 日本早期在台教育
2-3 臺灣人抗日
2-4 日本在台徵兵
2-5 腐敗的日本官僚
3. 武官總督治台初期
3-1 三大調查
3-2 臺灣衛生整治
3-3 臺灣都市計劃
3-4 臺灣醫療設施
3-5 臺灣鐵、公路建設
3-6 臺灣港口建設
3-7 臺灣鴉片的禁絕
3-8 日俄戰爭後的臺灣
3-9 臺灣理番總督
3-10 禁絕臺灣舊習俗
4. 日治時的臺灣經濟
4-1 鼓勵日本獨佔企業
4-2 臺灣土地漲價
4-3 早期糖業史
4-4 西來庵事件
4-5 日治中期的建設
4-6 嘉南大圳
4-7 第一次大戰後的臺灣
4-8 歐洲經濟不景氣
5. 日本文官總督與民主運動
5-1 臺灣教育改進
5-2 臺灣醫學教育
5-3 廢除六三法案、臺灣啟發會
5-4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5-5 臺灣文化協會
5-6 治警事件
6. 臺灣社會運動
6-1 臺灣農民問題
6-2 日本退官佔地事件
6-3 臺灣農民組合
6-4 臺灣民報
6-5 日本金融風暴
6-6 東方會議
6-7 霧社事件
7. 臺灣民主運動
7-1 臺灣民眾黨
7-2 滿洲開發
7-3 軍人干政
7-4 臺灣拓殖殊式會社
8. 臺灣民主運動尾聲
8-1 民眾黨分裂
8-2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9. 臺灣文化與藝術
9-1 臺灣音樂
9-2 臺灣新戲劇
9-3 臺灣新文學
9-4 臺灣美術
10. 日本統治尾聲
10-1 日本軍國主義
10-2 第二次世界大戰
10-3 臺灣的工業
10-4 工業蛻變時期
10-5 臺灣軍需工業
10-6 臺灣皇民化運動
10-7 臺灣徵兵制度
10-3 臺灣的工業
第六章 日治時期 ======== 沒想到藉著「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掩護的德國,簽約後不到 10日,即拉起第 2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很快的攻佔整個歐洲,英國也岌岌可危。在此情景下,日本以為機不可失,準備結合德、義締結公約,接收英、法在東南亞屬地。昭和 15年(
1940
)7月得知消息的美國,於是片面宣佈對日戰略物資禁運(二十 107頁)。但不知節制的日本陸軍,卻百般阻攔近衛文磨首相欲與美國修好的企圖,繼續想染指遭美國警告不得侵略的法國殖民地安南(越南)。昭和 16年(
1941
)7月美國於是下令凍結日本在美所有資產,尤其是鋼鐵和石油的禁運,更被日本形容為「最嚴重打擊的瀕戰狀態」(二十 142頁)。 日本先天缺油,每年需從美國和荷屬印尼進口大量石油。其中尤以美國的 6成 6為最多。 對已發動侵略戰爭後的日本儲油僅夠 1年半,美國又不接受和談,加上每年輸入油量達2成多的印尼又不願提高售油量,且在英美壓力下態度未明。在緊急情況下,為避免艦隊淪為廢物決定快速攻佔東南亞,尤其是佔領產油的印尼便成為日本以為的唯一生存之道。不願負起與美國戰爭責任的近衛首相下台,由主戰的陸相東條英機接任組閣。當時日本的海軍,自忖打不過美國。在反對無效後,誠如日本海軍令部長永野修身大將所形容:「在這種情況下,祇有發起先發制人的攻擊,才有希望致勝。」(二十 134頁)昭和 16年(
1941
) 12月 8日,日本趁美國不備,傾海空軍之力偷擊珍珠港,受創嚴重的美國只得向日本開戰。 臺灣米穀管制始於昭和 5年(
1930
)日本米大豐收,在臺灣和朝鮮米源源不絕進口下,供多於求,米價暴跌,影響日本農村深鉅,故而有管制臺灣和朝鮮米進口之議。昭和 8年(
1933
)由日本議會通過「米穀自治管理案」,規定臺灣每年輸出日本米穀減少 2百 20萬石,使得昭和 12年(
1937
)小林總督到任時,臺灣每年輸出日本的米穀僅存5百萬石。但小林總督一到任,就頒佈《臺灣米移出管理條例》減少臺灣米移出並壓低臺灣米價。小林總督的做法係因他就任總督即提出臺灣工業化的口號,為推行工業化,事先聘請日本工業界權威鮎川義介、森直昶兩人來台考查,他們的結論是:
「臺灣因米價高騰,農民離村甚為困難,勞動力的來源可能成為問題。……縱使農民離村,因米價高騰,工資必昂貴。工資昂貴則工業就不容易發展。」
(二一 605頁) 同時若欲臺灣發展工業就勢必仰賴製糖業資金轉而投資工業。 因臺灣農村「米糖相剋」,同時抑制米和糖的價格成為當時的政策。 但禁止臺灣米輸入日本,勢必影響臺灣農村收入,故從昭和 7年(
1932
)日本議會倡議《米穀自治管理案》就遭到臺灣全民的反對,不但在該年假台中市成立「臺灣米移入(日本)限制反對同盟會」,同時派出代表赴東京陳情暫緩該案的實施,直到次年。不料就在臺灣農村經濟飽受打擊下,小林總督一上台卻自動提出限制臺灣米出口的《臺灣移出米管理案》,但這時臺灣的輿論卻懾於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而沉寂。 即使是時任《臺灣新民報》東京分社長的吳三連也因在日本報導此案,惹到總督府森岡總務長因此向時任新民報負責人羅萬俥提出警告,若不撒職吳三連將使《臺灣新民報》關門。在此環境下,昭和 15年(
1940
)吳三連不得不離開新民報。諷剌的是就在日本帝國議會忙著為《臺灣移出米管理案》完成立法程序時,不料卻因日本侵華戰局擴大,在糧食配給不足下,逼使日本政府不得不採取全面的統制經濟管理手法。不但一切物品均需付予公定價格而米價也不例外,使得不管是總督府的跋扈或是吳三連等人,為臺灣米價所付出的代價,都被捲入時代潮流中而淹沒了。
:::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登入
主選單
首頁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