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Toggle navigation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
主選單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
所有書籍
「第六章 日治時期」目錄
MarkDown
10. 日本統治尾聲
1. 日本明治維新
1-1 中日甲午戰爭
1-2 日軍來台
2. 日本治台初期
2-1 臺灣鐵路改建
2-2 日本早期在台教育
2-3 臺灣人抗日
2-4 日本在台徵兵
2-5 腐敗的日本官僚
3. 武官總督治台初期
3-1 三大調查
3-2 臺灣衛生整治
3-3 臺灣都市計劃
3-4 臺灣醫療設施
3-5 臺灣鐵、公路建設
3-6 臺灣港口建設
3-7 臺灣鴉片的禁絕
3-8 日俄戰爭後的臺灣
3-9 臺灣理番總督
3-10 禁絕臺灣舊習俗
4. 日治時的臺灣經濟
4-1 鼓勵日本獨佔企業
4-2 臺灣土地漲價
4-3 早期糖業史
4-4 西來庵事件
4-5 日治中期的建設
4-6 嘉南大圳
4-7 第一次大戰後的臺灣
4-8 歐洲經濟不景氣
5. 日本文官總督與民主運動
5-1 臺灣教育改進
5-2 臺灣醫學教育
5-3 廢除六三法案、臺灣啟發會
5-4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5-5 臺灣文化協會
5-6 治警事件
6. 臺灣社會運動
6-1 臺灣農民問題
6-2 日本退官佔地事件
6-3 臺灣農民組合
6-4 臺灣民報
6-5 日本金融風暴
6-6 東方會議
6-7 霧社事件
7. 臺灣民主運動
7-1 臺灣民眾黨
7-2 滿洲開發
7-3 軍人干政
7-4 臺灣拓殖殊式會社
8. 臺灣民主運動尾聲
8-1 民眾黨分裂
8-2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9. 臺灣文化與藝術
9-1 臺灣音樂
9-2 臺灣新戲劇
9-3 臺灣新文學
9-4 臺灣美術
10. 日本統治尾聲
10-1 日本軍國主義
10-2 第二次世界大戰
10-3 臺灣的工業
10-4 工業蛻變時期
10-5 臺灣軍需工業
10-6 臺灣皇民化運動
10-7 臺灣徵兵制度
10-2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六章 日治時期 ======== 日本如此,臺灣也如此。臺灣文人總督上台的結果,由於主張臺灣為內地的延長,尤其在民族自決的影響下,臺灣民主意識蓬勃發展,各處有農民組合運動和社會運動,使得在台日人非常不安。像農民抗爭的運動,他們以為在經濟上,促使台民佔有利地位,相對等於壓制在台日本人勢力為由,攻擊總督府。何況尚有准許臺灣漢文報紙出刊的「反母語」事件。 其中,尤以「地方自治改革」將原有州市庄街的「協議會」,從原來的諮詢機構,改為決策機構。 且將原來全部官選的議員,改為半民選。此結果使他們憂慮地方自治將為台人所控制。 這些都引起在台日人十分不滿,尤其是右翼的日人團體,更是結合軍方期望撒換臺灣文人總督。 不料,昭和 10年(
1935
) 4月卻發生「珠諾號事件」。 珠諾號(Juno)係荷蘭油輪,在颱風警報解除後,仍以避颱為由駛入軍事馬公要港。 日本軍方希望以間諜船判處重判。卻因台北高等法院以查無實據,判決罰款五百圓了事(七八 79頁)。 對審判結果十分不滿的軍方,卻以總督不知國防為由要求撒換總督。 加上「二二六事件」後,軍人干政態勢十分明顯,而一些日本團體像「南方經濟調查會」也以「南進」時機成熟。 使得執行「南進政策」的海軍將領,成為繼任的最佳人選。 昭和 11年(
1936
) 9月小林躋造因此成為第 17任總督(七八 94頁)。小林躋造是海軍中屬於溫和派人物。由於日本與美國等國簽訂海軍條約時,他獨排眾議不顧許多人反對,主張與英美妥協,而被斥為「危害國防的亂臣賊子」(七八 88頁)成為預備役。而臺灣為日本南進的跳板,地位重要,為避免英美懷疑,惟恐過激的海軍將領出任臺灣總督,重演不聽中央指揮的「滿州事件」。所以新上任的廣田弘毅首相,幾經考慮決定由服預備役的小林躋造上將出任臺灣總督。但表面上雖是溫和派,如同大戰期間,反對與美國作戰的海軍山本五十六上將,但為國家最後親自執行偷擊珍珠港行動,盡心對美作戰。小林總督亦復如是,他在臺灣開始大力推動治台3原則「皇民化、工業化以及南進基地化」,企圖使臺灣成為南進時不敗的船艦。 為了有利施政,上任後除頒佈《思想犯保護觀察法》來鎮壓反抗。隔年(1937)4月,小林總督開始推動皇民化的同化運動,下令臺灣各族群使用「國語」交談,禁止使用母語與報紙漢文欄,以迷信為由廢止寺廟偶像以及舊曆年儀式。開始強制臺灣人參拜神社,祀奉代表日本神道教天照大帝等,並要求家家戶戶祭祀,象徵日本皇室宗廟伊勢神宮的「大麻」(二○四86頁)。 昭和 12年(
1937
)盧溝橋事後,日本加緊臺灣動員,開始強制徵召為「軍伕」。同時開始以臺灣做為日本南侵的基地,推動臺灣工業化與強迫動員,使臺灣進入工需階段。戰爭一開始,便為避免投機,命令臺灣人民出售黃金和鑽石。昭和 14年(
1939
)12月,對中國侵略因有所獲,近衛文磨首相成立「興亞院」,統合佔領中國區各機關的責任劃分(二三336頁)。昭和 15年(
1940
)年 2月,以紀念「皇紀紀元 2660年」為由,與朝鮮人同時推行「改姓運動」。該年8月,朝鮮人改姓的總計有 80%,而臺灣人則只有 168人(七七 172頁)。這個改姓運動在臺灣,直到戰後,據黃昭堂在《臺灣總督府》一書中宣稱,約有 10萬人(七七 178頁)。 日軍侵略中國戰爭陷入膠著,投入中國的軍隊已達極限。 當時總計34個師團中,實際已投入中國 32個師團,僅賸日本近衛師及朝鮮師團。 動員兵力亦達73萬人,已經造成日本國內勞動力嚴重不足, 但礙於戰爭仍進行,便於昭和 14年(
1939
) 8月,又在日本實施了「國民徵用令」(一四一 92頁)。 日本因先天地理關係,對蘇俄原就深懷敵意,認為宿命大敵。 不巧,昭和 14年(
1939
)在佔領滿洲時,恰與俄軍在諾門罕(Nomonhan)遭遇, 使日本人首次嚐到敗蹟,當時死傷逾 5萬多人(二十100頁)。 加上該年蘇俄頭子史達林,竟和德國希特勒達成「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使日本更覺得四面楚歌。
:::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登入
主選單
首頁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