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Toggle navigation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
主選單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
所有書籍
「第七章 兩蔣統治時期」目錄
MarkDown
12-2 作票的國民黨
1. 中國淪陷
1-1 中山艦事件
1-2 四一二事件
1-3 反共明星
1-4 打倒新軍閥
1-5 中原大戰
2. 蔣介石的特務組織
2-1 財政部長宋子文
2-2 蔣介石特務組織
2-3 五次剿共
2-4 日本之侵略&西安事變
2-5 對日抗戰
2-6 貪腐的蔣宋孔家族
2-7 共產黨興起
3. 臺灣接收
3-1 臺灣「金銀島」
3-2 被出賣的臺灣
3-3 財產接收
3-4 臺灣工業破壞
3-5 整肅臺灣舊勢力
3-6 二二八前夕的臺灣
4. 二二八事件
4-1 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4-2 國民黨重施故技
4-3 「三十二條要求」
4-4 臺灣黑名單
4-5 臺灣共產黨
4-6 撒退前的臺灣
4-7 蔣介石當選總統
5. 中國國民黨軍事失敗
5-1 頒佈戒嚴令
5-2 蔣介石盜取黃金
5-3 黃金運送
6. 蔣介石來臺
6-1 蔣經國的政工班
6-2 美援臺灣
6-3 韓戰爆發
6-4 美軍司令麥克阿瑟
7. 兩蔣統治體制
7-1 臺灣地方自治綱要
7-2 三七五減租
7-3 懲治叛亂條例
7-4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7-5 八二三砲戰與白團
7-6 整肅吳國楨
7-7 孫立人兵變
7-8 國家安全局
7-9 海外台獨組織
7-10 《自由中國》
7-11 臺灣大眾幸福黨
7-12 共同安全法
8. 蔣經國統治下的臺灣
8-1 臺灣的經濟成長
8-2 臺灣新興的中小企業
8-3 蔣經國接班
8-4 紅葉少棒隊
8-5 臺灣退出聯合國
8-6 臺灣「增額選舉」
9. 臺灣黨外運動
9-1 新一代黨外
9-2 中壢事件
9-3 美麗島事件
10. 臺灣地方派系與黑金
10-1 臺灣北部地方派系
10-2 臺灣南部地方派系
10-3 屏東與高雄市地方派系
11. 臺灣本土文化
11-1 外來的中華文化
11-2 兩蔣後期臺灣文化
11-3 臺灣宗教迫害
11-4 蔣介石逝世
12. 繼任的蔣經國
12-1 臺灣關係法
12-2 作票的國民黨
12-3 臺灣工商業發展的障礙
12-4 黨營事業
12-5 獨裁蔣經國
12-6 美國「江南案」
13. 變革的蔣經國
13-1 黨外三君子
13-2 臺灣環保運動
13-3 臺灣民主進步黨
13-4 解除戒嚴
13-5 臺灣人蔣經國
12-4 黨營事業
第七章 兩蔣統治時期 ========== 早期蔣經國為鞏固政權,採用攏絡大資產家的方式,控制政權。但這種聯合關係來到 80年代開始質變,大資本家不斷擴張結果,終於走到與黨營獨佔事業爭利的臨界點。國民黨以特權攏斷方式與民爭利,不只限制民間資本發展空間,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舉例說, 45年(
1956
)由退輔會成立的榮民工程處,以特權攏斷國內重大公共工程,民間營造廠商只能做下包撿食小工程。 且在資金得不到政府貸款援助,成為模規極小隨時倒閉的產業。但坐擁厚利,像開發林口工業區被臺塑董事長王永慶批評比別人貴 9倍的榮民工程處卻不思進取,除政策性配合協助中東海外工程幾乎不求長進。使得 70和 80年代可賺外匯的海外工程,全落到技術和經濟都比臺灣落後南韓手上。臺灣營造業僅能固守國內市場,無法與外國競爭。 另一例 49年(
1960
)與日產合作改名「裕隆汽車製造有限公司」,政府保護下不但技術無法提昇,成為一撞就出人命汽車。 卻是必須靠此吃飯的計程車司機,不得不買謀生工貝,汽車工業也輸給南韓。 這些都是 80年代民怨和笑談。這些例子用來說明,臺灣經濟主要在民間。 而臺灣經濟雖歷經陳儀徹底破壞,從無到有絕對是件容易事,反倒是政府的腐敗和無能,實施獨佔和保護,反成為阻礙臺灣工業提升重要原因。 否則以戰前臺灣經濟實力,人民勤勞、教育普及,臺灣成為比日本還先進國家應非難事。 就如臺灣戰前就有能力到日本競標,做出高水準大工程。 臺灣擁有亞州第二大製鋁工廠,其他像金屬、機械、化學、紡織、水泥等工業都可出口現在卻不行,甚至連南韓也競爭不過。 但臺灣稍有經濟成長,就被宣揚成為蔣經國及其官僚的莫大功勞。 這種靠特權攏斷,阻礙臺灣經濟發展的公司不勝枚舉。 不管如何, 70年代在臺灣,生產總值不到 1/4但卻佔有大多數生產資源的官營事業,在高佔有、低效率的攏斷政策下,已形成嚴重的資源浪費,成為民間的不滿。 80年代更因民間經濟快速成長,民間資產總值開始凌駕國營事業。而國營事業低效率,高利潤的誘惑,也成許多大資本家覬覦的對象,這是導致大資本家開始對蔣經國政策不滿的原因。而且臺灣整體經濟結構,不只大資本家不滿。為圖生存,從 60年代以來,自力救濟的中小企業,也累積許多的不滿。臺灣的產業結構,發展到 80年代,開始從勞動密集產業,逐漸發展轉向技術和資本工業。而臺灣,過去為求經濟成長,一再被打壓的勞工及其惡劣的工作環境,也開始爆發不滿,這些剝削,被認為是國民黨過去攏斷工會造成的結果。 勞工階級也開始尋求保護自身利益的抗爭,這些都會與想嚴密控制工會的當權者,產生很大的衝突。
:::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登入
主選單
首頁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