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Toggle navigation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
主選單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
所有書籍
「第八章 臺灣本土政權時期」目錄
MarkDown
1-4 閣揆俞國華
1. 李登輝崛起
1-1 蔣經國栽培
1-2 李登輝繼位之爭
1-3 國民黨內新勢力
1-4 閣揆俞國華
2. 解嚴後的黨外運動
2-1 臺灣國名
2-2 天安門事件
2-3 民進黨內鬥爭
2-4 二月政爭
2-5 萬年國代
3. 李登輝總統
3-1 治安閣揆
3-2 國統綱領
3-3 中共武力威嚇
3-4 臺獨黨綱
3-5 郝伯村辭職
3-6 臺灣加入聯合國
3-7 貪婪之島
3-8 新黨
4. 蛻變中的民進黨
4-1 李登輝情結
4-2 黑金政權
4-3 拉法葉艦事件
4-4 亞太營運中心
5. 總統直選
5-1 一九九五年閏八月
5-2 WTO與APEC
5-3 國民黨繼位之爭
5-4 香港回歸
5-5 亞洲金融風暴
6. 戒急用忍政策
6-1 柯林頓對臺政策
6-2 兩岸談判
7. 兩國論
7-1 臺灣安全加強法
7-2 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
7-3 獨派質疑
7-4 臺灣的災難
7-5 總統候選人救災
8. 陳水扁當選總統
8-1 政黨輪替
8-2 中共武力攻台
8-3 台海戰力分析
8-4 民進黨執政
9. 陳水扁「四不一沒有」
9-1 開放大陸投資
9-2 高科技外移
10. 臺灣的社會問題
10-1 兩岸三通
10-2 廢核四與公投
10-3 農漁會整頓
11. 臺灣兩岸局勢
11-1 臺灣軍購案
11-2 自衛人衛
11-3 伊拉克戰爭
12. 貪腐國民黨
12-1 本土派黑金
12-2 臺灣立法院
13. 百萬人護臺運動
13-1 臺灣財政問題
13-2 新十大建設
13-3 捐地節稅
13-4 優惠存款改革
2-1 臺灣國名
第八章 臺灣本土政權時期 ============ 75年(
1986
)民進黨組黨,臺灣聚眾活動數目逐漸加增。統計 75年(
1986
)一千二百多件。 76年(
1986
) 7月 15日蔣經國宣佈解嚴有一千四百件。解嚴後民間雖久積鬱悶和不滿,初期尚有疑懼故觀望。 不久就如同決堤般對外傾洩。 78年(
1989
)增至五千四百多件, 79年(
1990
)為七千七百多件。 直到 80年(
1991
)減至三千九百件,(二五七 52頁)其中包括被視為農民運動先驅的「五二○事件」。 61年(
1972
)政府雖曾推動加速農村建設的九項措施。 實際為保護工業成長,真正建設農村預算有限,造成農民所得偏低,且對農民必須的肥料和用品採取嚴格限制進品,加深對農民剝削使得農村蕭條。中美貿易談判準備以犧牲農業來保護工業,引起「臺灣農權會不滿」。中美貿易談判不久,77年(
1988
)5月20日林文華和蕭裕珍帶領中南部農民,集體北上陳情。遊行到行政院門口,被埋伏的鎮暴部隊以 V字形插入遊行隊伍甌打流血,連中央民代也不例外。這件被當權者以「預謀暴動」羅織罪名的農權運動,使四、五百人被收押,八十人被判刑,其中首謀包括林文華、蕭裕珍在內,共十九人被判一至三年不等徒刑。這些被判刑的「五二○」受難者, 81年(
1992
) 5月 20日服刑期滿後,又發動一萬五千人捲土重來。再度要求全面公地放領、全民健保、設立農業部、農會總幹事直選,以及因應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制定合宜的農業政策等五大訴求。 這次運動,雖在總統府秘書長蔣彥士和農委會主委孫明權的善意疏導下落幕。 但不久因政府未即時展現誠意,準備在雙十節發動十萬農民上街,終在李登輝親自出面安撫下和平落幕。 解嚴後各種社會運動迭起。國民兩黨內部也起了質變和量變。尤其民進黨,過去獨裁時代,因反對國民黨專權而結合,其實包含很多不同理念。有統獨的族群區別,有草莽地方型,也有國民黨不得志叛反同志等等觀念,解嚴後開始萌生不同路線。 而且,許多原本在國外從事臺獨運動人士,也紛紛回臺加入民進黨。 76年﹙
1987
﹚9月臺灣政治受難聯誼會成立,主張將「臺灣獨立」納入組織章程,民進黨員蔡有全、許曹德被高檢處以涉嫌判亂偵辦。 為此臺灣長老教會動員三百多位牧師及教友,在羅榮光牧師帶領下以「人人有主張臺灣獨立的自由」與鎮暴警察產生衝突。 這時民進黨也由傅正、康寧祥、楊祖珺、黃爾璇、游錫堃等五人組成專案小組,開始研擬「大陸政策」。 由於對大陸政策觀念不同,挑起了民進黨內的統獨爭議。 76年﹙
1987
﹚11月泛新潮流系開始「謠傳」美麗島系龍頭黃信介即將入黨,將聯合共產黨鬥垮國民黨,將統派帽子扣住美麗島系人馬。 77年(
1988
) 9月主張臺獨的鄭南榕也在全國黨代表大會上,散發陳隆志著作《臺灣獨立的展望》一書遭朱高正抗議,鄭南榕以「我代表臺灣人送你一個巴掌」打朱高正一個耳光。結果朱高正回打使得鄭南榕頭破血流縫了六針。該會新潮流姚嘉文繼江鵬堅之後當選為第二任主席。民進黨在姚嘉文帶領下, 77年(
1988
) 4月召開全代會臨時會議,通過「主張臺灣主權獨立,不屬中華人民共合國」,所謂「四一七決議文」。 並以四個如果,「如果國共片面和談,如果國民黨出賣臺灣人民利益,如果中共統一臺灣,如果國民黨不實施真正的民主憲政」則民進黨主張獨立。以「四一七決議文」確定民進黨的臺獨黨綱,這舉措引來統派不滿,於是林正杰以「致黨主席公開信」,將統獨與省籍劃上等號,並嚴詞攻擊新潮流激烈的臺獨路線。使統獨間歧見加深,甚至有分裂可能。直到海外作家陳芳明發表「民進黨沒有分裂的條件」方才歇止。 鑑於統獨兩派系紛擾。77年(
1988
) 10月張俊雄、尤清、朱高正等人宣佈成立「介於兩大派系之外的超級系組合」。 民進黨成為結合多路線、多派系,擁有不同理念的政黨。 77年(
1988
)10月底民進黨在臺中舉辦第三屆全國代表大會,挾巨大聲望的美麗島系黃信介,打敗新潮流系姚嘉文當選第三屆主席。不久黃信介又舉美系張俊宏為秘書長,新潮流系因此全面撤離黨中央,開始民進黨內部鬥爭不已的派系紛爭。 解嚴後民意高漲,以民進黨為首的社會抗議事件層出不窮。 社會上對政治犯的認知開始起變化,執法者稍一不慎動輒得咎。 在難以應付下多以逃避面對。77年(
1988
)7月流亡海外的陳婉真持變造護照,隨國代洪奇昌返臺。 卻在中正機場被阻引發警民衝突。幾位中央民代被打,陳婉真原機遣返。 由於陳婉真係臺灣籍的通緝犯,自動歸案,但警方卻不敢緝捕反縱放國外,引起國人議論。 同時,對於引起社會不滿的資深民代退職問題, 77年(
1988
)12月民進黨資深立委費希平,自願在三條件下宣佈退職,促進中央民代全面改選,使國會趨於健全。黃信介首先代表民進黨致上最高敬意。 但旋被黨駁回,以民進黨主張國會不但應全面改選,反對採行「大陸代表制」給予退職金做法。 使得創黨的費希平因而宣佈退黨。
:::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登入
主選單
首頁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