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Toggle navigation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
主選單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
所有書籍
「第八章 臺灣本土政權時期」目錄
MarkDown
2. 解嚴後的黨外運動
1. 李登輝崛起
1-1 蔣經國栽培
1-2 李登輝繼位之爭
1-3 國民黨內新勢力
1-4 閣揆俞國華
2. 解嚴後的黨外運動
2-1 臺灣國名
2-2 天安門事件
2-3 民進黨內鬥爭
2-4 二月政爭
2-5 萬年國代
3. 李登輝總統
3-1 治安閣揆
3-2 國統綱領
3-3 中共武力威嚇
3-4 臺獨黨綱
3-5 郝伯村辭職
3-6 臺灣加入聯合國
3-7 貪婪之島
3-8 新黨
4. 蛻變中的民進黨
4-1 李登輝情結
4-2 黑金政權
4-3 拉法葉艦事件
4-4 亞太營運中心
5. 總統直選
5-1 一九九五年閏八月
5-2 WTO與APEC
5-3 國民黨繼位之爭
5-4 香港回歸
5-5 亞洲金融風暴
6. 戒急用忍政策
6-1 柯林頓對臺政策
6-2 兩岸談判
7. 兩國論
7-1 臺灣安全加強法
7-2 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
7-3 獨派質疑
7-4 臺灣的災難
7-5 總統候選人救災
8. 陳水扁當選總統
8-1 政黨輪替
8-2 中共武力攻台
8-3 台海戰力分析
8-4 民進黨執政
9. 陳水扁「四不一沒有」
9-1 開放大陸投資
9-2 高科技外移
10. 臺灣的社會問題
10-1 兩岸三通
10-2 廢核四與公投
10-3 農漁會整頓
11. 臺灣兩岸局勢
11-1 臺灣軍購案
11-2 自衛人衛
11-3 伊拉克戰爭
12. 貪腐國民黨
12-1 本土派黑金
12-2 臺灣立法院
13. 百萬人護臺運動
13-1 臺灣財政問題
13-2 新十大建設
13-3 捐地節稅
13-4 優惠存款改革
2-2 天安門事件
第八章 臺灣本土政權時期 ============ 78年(
1989
)李登輝訪問新加坡,因新加坡不想承認中華民國,故稱呼李登輝「來自臺灣的總統」。 面對這可能引起國內爭議,李登輝以「不滿意,但可接受」化解危機。 自從臺灣退出聯合國,中華民國是否存在,蔣經國死後,便成為臺灣朝野爭論。 因國民黨和中國懼怕成為「一中一臺」事實,反對使用「臺灣」,使臺灣在國名使用上受限。 75年(
1986
)為開發亞洲經濟成長,設立國際融資機構的亞洲開發銀行(ADB),簡稱「亞銀」, 我國雖為創始國的理事,但為迎中入會,未被告知就被改名「中國、臺北」。 因此76年(
1987
)於日本召開亞銀年會,中國入會,我國僅能以「中國、臺北」名義與會。 政府考慮香港會員資格,係以「英國、香港」與會,設若九七歸回大陸,名稱必然改為「中國、香港」。 我國若接受此名義,將會落入與香港一樣地位,成為中國的地方政府。 因此在民間高呼應爭取機會參與國際組織,政府卻以不承認、不退出、不參加,所謂「新三不」為由拒絕參加。 對於臺灣參與國際社會,不能使用國旗、國號、和國歌問題。 始作俑者為 57年(
1968
)羅馬奧運會。 對蔣介石言,原本不會參加這種屈辱性名稱。 但該年臺灣擁有楊傳廣和紀政兩位運動巨星,以為可同時拿下兩面金牌以挫中共鋭氣,故而屈辱參加。 不料不但未能拿下金牌,反成為台灣參加國際組織被誤認可循的名稱禁錮,並成為日後難解的敏感問題。 同一名稱下有時可參加,有時卻不可參加。譬如1968年參加羅馬奧運會就可接受。 1976年加拿大舉行的蒙特律奧運會卻拒絕。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又參加。 1985年漢城舉行的亞洲青年監球隊卻又拒絕。但隔年同樣在漢城舉辦的亞運卻又參加。 諸如此類,參加與否叫人無所適從,每次參加在全球數十億人的電視觀賞下,別人皆在國旗、國歌助伴下昂然進場。 唯獨臺灣僅能拿著奧運旗幟在中國軍歌下入場。(二○○ 397頁) 為改善臺灣的國際地位,78年(
1989
)5月北京召開亞銀年會,李登輝下定決心不再像過去採迴避政策。 在臺灣連續三年拒絕出席後,決定以務實外交,指派財政部長郭婉容帶團與會。 但指示須在會場名牌邊,放置「在抗議中」的小牌,以示不妥協的阿Q精神。這事果然為李登輝帶來英明讚譽。 就在亞銀年會召開時,歐洲象徵鐵幕的柏林圍牆倒塌,在世界走向民主的呼聲中,中國大陸學生也順勢起來要求民主改革。 這時候因亞銀開會緣故,中共首度開放世界媒體前往採訪,知悉中國大陸正步向蘇聯解體後塵,許多中國學生聚集在天安門廣場,要求大陸民主化。
:::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登入
主選單
首頁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