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Toggle navigation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
主選單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
所有書籍
「第八章 臺灣本土政權時期」目錄
MarkDown
9-2 高科技外移
1. 李登輝崛起
1-1 蔣經國栽培
1-2 李登輝繼位之爭
1-3 國民黨內新勢力
1-4 閣揆俞國華
2. 解嚴後的黨外運動
2-1 臺灣國名
2-2 天安門事件
2-3 民進黨內鬥爭
2-4 二月政爭
2-5 萬年國代
3. 李登輝總統
3-1 治安閣揆
3-2 國統綱領
3-3 中共武力威嚇
3-4 臺獨黨綱
3-5 郝伯村辭職
3-6 臺灣加入聯合國
3-7 貪婪之島
3-8 新黨
4. 蛻變中的民進黨
4-1 李登輝情結
4-2 黑金政權
4-3 拉法葉艦事件
4-4 亞太營運中心
5. 總統直選
5-1 一九九五年閏八月
5-2 WTO與APEC
5-3 國民黨繼位之爭
5-4 香港回歸
5-5 亞洲金融風暴
6. 戒急用忍政策
6-1 柯林頓對臺政策
6-2 兩岸談判
7. 兩國論
7-1 臺灣安全加強法
7-2 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
7-3 獨派質疑
7-4 臺灣的災難
7-5 總統候選人救災
8. 陳水扁當選總統
8-1 政黨輪替
8-2 中共武力攻台
8-3 台海戰力分析
8-4 民進黨執政
9. 陳水扁「四不一沒有」
9-1 開放大陸投資
9-2 高科技外移
10. 臺灣的社會問題
10-1 兩岸三通
10-2 廢核四與公投
10-3 農漁會整頓
11. 臺灣兩岸局勢
11-1 臺灣軍購案
11-2 自衛人衛
11-3 伊拉克戰爭
12. 貪腐國民黨
12-1 本土派黑金
12-2 臺灣立法院
13. 百萬人護臺運動
13-1 臺灣財政問題
13-2 新十大建設
13-3 捐地節稅
13-4 優惠存款改革
10-1 兩岸三通
第八章 臺灣本土政權時期 ============ 「積極開放」中國投資,當然造成產業外移,掏空臺灣經濟現象。 臺灣宛若金融風暴來臨,不僅股票指數,從過去萬點一路下跌, 90年(
2001
) 10月 3日來到 3346點。 即使行政院祭出「挽救股市六大措施」、「財經六大利多」等措施,仍無濟於事。 許多人不堪受損因而倒閉,甚至跳樓自盡。臺灣失業人口也跟著對中國開放,開始增加。 李登輝時期,失業率原本維持 2 - 3% 間,88年(
1999
)為 2.9%,隔年為 3%左右,等到陳水扁政府通過開放,二個月內,廠商出走七千多家。 失業率便呈戲劇性增加,民國 90年(
2001
)爆增為 4.6%,隔年為 5.2%,再隔年為 5%。(三三○) 到了92年(
2003
)9月失業人口已達五十二萬九千多人。(三二一 63頁) 這個數目也可從領取勞工保險失業補助金得知, 88年(
1999
)發放的補助金為五點二億元,但到 91年(
2002
)增至一百零二億元。為了解決社會龐大失業問題,行政院因此推動「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通過二百億元,以臨時約僱辦法提供失業者短暫就業機會,短期內做為8萬戶失業家庭的補助,以「腳痛醫腳,頭痛醫頭」辦法,才使得該年度申請失業補助金,得以緩和下來。 但「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究屬短期救濟,絕非長久之計。等到約僱期滿就又失業, 92年(
2003
)11月實施方案結束,失業率立刻跳升到五%。時離總統大選不久,民進黨為贏選舉,只得再延「擴大服務就業方案」半年,提出七十億元掩飾昇高失業率,解決嚴重失業問題。(三二一 66頁) 事實根據調查臺灣長期失業人口,88年(
1999
)李登輝時為三萬人。 次年陳水扁接任總統,為三萬九千人,隔年再開放中國投資,增加到五萬八千人。 隨著台商前往中國投資,長期失業人口跟著大量增加,91年(
2002
)為九萬四千人, 92年(
2003
)則突破十萬人為十萬五千人。(三二一 68頁) 隨著開放中國投資,臺灣經濟成長率呈現下滑,像李登輝執政的 88年(
1999
)為百分 5點 42,隔年尚能維持百分 5點 86的成長率,可是等陳水扁上台宣佈鬆綁「戒急用忍」後, 90年(
2001
)立刻呈現幾十年來難得一見的負成長,負百分二點一八。加上股市下跌,來到歷史性的新低點,「臺灣經濟風暴」傳言甚囂塵上,成為當時的憂慮。為了挽救經濟,臺灣政府在隔年採取一連串措施,1月宣佈「土增稅減半」,企圖熱絡「火車頭」建築業,帶動產業復興。 3月對垂危的傳統產業,宣佈「五年免稅」政策,8月並宣佈「開放陸資」來台投資房地產。 直到隔年, 91年(
2002
)臺灣經濟成長率,重回百分三點五九,才解除人們對經濟困境的疑慮。 對於臺灣經濟所以能夠再起,許多人都將之歸功於對中國出口,像 89年(
2000
)出口二百四十九億美元,佔出口總值比例百分二四點四,而進口只有六二點三億美元,出超一百八十七億美元。 到 94年(
2005
)出口七百六十二億美元,佔出口總值比例百分三九點一五,而進口只有二百億九千多萬美元,出超 560多億美元。(三三一) 對中國大量出口結果,也帶來大量的外匯存底,89年(
2000
)年 5月陳水扁上台,外匯存底為一千一百三十億美元。 92年(2003)年時增為二千零六十六億美元,佔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日本的六千七百多億美元,及中共四千多億美元。而韓國則以一千五百多億美元居後,香港以一千一百八十八億美元居第五名。(三二一47頁) 而臺灣的外匯存底,到 95年(
2006
)9月止則為二千六百億美元。 對中國進出口總值增加,帶來臺灣經濟的繁榮,這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是否完全有利臺灣,並非如此。 原因是早期臺灣對日本也是大量入超,當時臺灣正值經濟發展,中小企業在在需要日本產製的工業原料及設備,所以曾發生整船的香焦輸日,也換不回一套設備的批評。所以即使八年抗戰,仇日至深的國民黨,也不得不對日大量入超,這是造成民國 60年代,臺灣經濟所以快速成長原因。 今日中國經濟成長亦復如此,須靠國外,特別是臺灣的化工原料、設備和技術轉移。 然而對臺灣而言,將設備和技術轉移中國,臺灣決不會像日本一樣保留技術,幾乎傾囊相授。 經濟學家黃天麟對此種現象也說:
「表面上,我國對中國之貿易年年順差,累積也達一千二百多億美元。但出口順差並不代表賺了錢。」
又說:
「同期間我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也達一千八百多億美元, 其中有一大部份進口,就是對中國出口所需的原料及半成品。」
(一五九88頁) 對中國出超,不否認帶來短暫利益,但長久的商業競爭,以及經濟大量倚靠中國結果,在兩岸敵對下,對臺灣其實是有害無利,非常危險的事。
:::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登入
主選單
首頁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