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Toggle navigation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
主選單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
所有書籍
「第八章 臺灣本土政權時期」目錄
MarkDown
9-1 開放大陸投資
1. 李登輝崛起
1-1 蔣經國栽培
1-2 李登輝繼位之爭
1-3 國民黨內新勢力
1-4 閣揆俞國華
2. 解嚴後的黨外運動
2-1 臺灣國名
2-2 天安門事件
2-3 民進黨內鬥爭
2-4 二月政爭
2-5 萬年國代
3. 李登輝總統
3-1 治安閣揆
3-2 國統綱領
3-3 中共武力威嚇
3-4 臺獨黨綱
3-5 郝伯村辭職
3-6 臺灣加入聯合國
3-7 貪婪之島
3-8 新黨
4. 蛻變中的民進黨
4-1 李登輝情結
4-2 黑金政權
4-3 拉法葉艦事件
4-4 亞太營運中心
5. 總統直選
5-1 一九九五年閏八月
5-2 WTO與APEC
5-3 國民黨繼位之爭
5-4 香港回歸
5-5 亞洲金融風暴
6. 戒急用忍政策
6-1 柯林頓對臺政策
6-2 兩岸談判
7. 兩國論
7-1 臺灣安全加強法
7-2 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
7-3 獨派質疑
7-4 臺灣的災難
7-5 總統候選人救災
8. 陳水扁當選總統
8-1 政黨輪替
8-2 中共武力攻台
8-3 台海戰力分析
8-4 民進黨執政
9. 陳水扁「四不一沒有」
9-1 開放大陸投資
9-2 高科技外移
10. 臺灣的社會問題
10-1 兩岸三通
10-2 廢核四與公投
10-3 農漁會整頓
11. 臺灣兩岸局勢
11-1 臺灣軍購案
11-2 自衛人衛
11-3 伊拉克戰爭
12. 貪腐國民黨
12-1 本土派黑金
12-2 臺灣立法院
13. 百萬人護臺運動
13-1 臺灣財政問題
13-2 新十大建設
13-3 捐地節稅
13-4 優惠存款改革
10. 臺灣的社會問題
第八章 臺灣本土政權時期 ============ 事實上,陳水扁所謂「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大陸政策,在沒有落實的配套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反促成台商大量出走口號。 原本傳統產業,就因走私猖獗,中國低價品在台銷售,如入無人之地。 加上政府又坐視不管,在無法與之競爭下,傳統產業對於投資中國,早有「早去早死、晚去晚死,不去更會死」的無奈。 及至陳水扁執政,大量開放中國投資,使所有產業終於了解,臺灣政府無心也無法借鏡韓日,學習如何在中國競爭下,有效保護其產業,不但維持經濟成長,減少社會失業,甚至韓國在歷經亞洲金融風暴後,仍能維持亞洲四小龍的繁榮地位。 面對中國的經濟競爭,李登輝執政固然採用「戒急用忍」,防範台商一窩蜂投資中國。這種消極作法並非政府施政目標。防範於未然,像在未造成大量失業前,就知保護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傳統產業,不僅能有效杜絕走私,提高自給自養機會,甚至訂定有效的保護政策,或提供優惠貸款,給那些願在產銷技術和品質改良,做研發的傳統廠商。 必要時仍需檢討外勞政策,增加就業機會。才是有為政府的積極作法。但遺憾的是,在「戒急用忍」的過渡時期,國人看到的,卻是政府的無能,不但不能有效改革臺灣投資環境,相反的,對於商機無限的中國投資,也因怕掏空臺灣,只能無為的採「拖」字訣,及至環境變遷,時不我予,才在「以商逼政」下,不得不以「積極開放」,打開臺灣的大門。結果造成臺灣傳統產業幾乎走光,而在中國利益上,又無法沾上邊的窘境。 臺灣這種不求島內積極改善投資環境的作法,對臺灣未來,反而架構在對中國投資的論戰,讓有識之士了解,若不自求多福,今日傳統產業的下場,也會成為明日高科技產業的危機。政策的無能,加上臺灣人的自私,一切向「錢」看,過去數十年,政府刻意裁培的高科技,不用「隔室有耳」的戒備,只要臺灣一研發出來,彼岸也可同時生產的怪異現象。在此情況下,尤其對資本密集,世界龍頭的電腦代工產業,更怕對岸異軍突起,成為兩岸競爭的受害者。 所以紛紛衍生誰先去中國,誰就可先佔有市場的先機。由於搶先者多,加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效管理」反而變成「毫無管理」的制度。 89年(
2000
) 8月王永慶兒子王文洋與江澤民兒子江錦恆,合資在上海成立宏力半導體公司,投資八億多美元設立八吋晶圓廠。對該違法投資,王文洋說:
「由於臺灣政府仍然限制八吋晶圓廠前往大陸投資,因此一些廠商為了搶佔大陸, 便紛紛以海外聯合成立創辦人、或投資人的方式,迂迴前往大陸投資半導體。」
又說:
「如果臺灣半導體公司不被允許在大陸投資,那美國和日本公司就會搶先佔有中國市場。」
(三二五) 事實上,不只王文洋,臺灣電子產業,許多大廠早在未開放前,都已偷偷在中國購地,隨時準備出發,像生產主機板的技嘉,大眾和精英電腦。生產印刷電路板的華通、燿華、楠梓電、耀文、敬鵬等上市公司,也早在大陸投資,他們表示同樣產品,在大陸生產要比臺灣節省百分十五成本。至於全球銷售率達百分七十的掃描器,以及光碟機廠,像台達電、英群、建興、廣宇、大騰、建碁等,也都如此,並在 87年(
1998
)陸續生產。這些公司雖然在中國投資成本較低,但如掃描器業者表示, 86年(
1997
)掃描器出貨九百四十四萬台,佔全球出貨量百分七十。隔年出貨量達到一千二百十萬台,成長百分之二十八,佔全球出貨量百分七十三,但這樣高成長的出貨數據,帶給業者並非喜悦,而是大量「拼價」的痛苦。(三二六) 雖然中國投資成本低,卻帶來業者併價,更壓縮臺灣業者的生存空間。所以陳水扁的開放投資政策,其實也只是消極的為前往投資者解套而已。根據陸委會的統計,開放後當年,核准前往投資的共八百四十件,比去年多出百分七十二。投資金額二十六億美元,也比去年多出二倍多。成長速度九年來最高,占我國對外投資比重百分三三點九,這些都是正式管道核准的,若加上地下管道或第三地,前往中國投資者,廠商多達四、五萬家,到位資金更高達四、五百億美元。 對於台商不偷跑無法生存情事,有位叫Simon的網友,分析得很對,他說:
「偷跑確實是解嚴前就有了,台幣當年從36元一路升值到26元之際,土地狂飆大家樂盛行,是有很多傳統產業,像雨傘、玩具店、風扇等等就偷跑了。但是也請別忘記,現今把對中國投資問題,搞大到越發不可收拾的資訊工業,偷跑是源自於個別廠商,貪圖降低成本擊倒臺灣同業,與之前的傳統產業,跟對手國的存亡競爭顯然不同。當年,傳統產業是每項產品數以百家,資訊業的鬆動,則是從個位數廠家開始,管理難易度與正當性差很多,波及經濟活動的層面跟深度,與影響國家安全的程度也差很多,不可同日而語。從監視器的冠捷,主機板的鑫明、精英,機殼的鴻海、筆記型電腦的英業達,到晶圓代工的宏力。規模是一個比一個大,都是鬆動整個產業的生態,像滾雪球般的崩解。台商自己殘殺台商,臺灣的資訊業,在這方面大者恒大,不完全是產業自由競爭的結果,很多反而是濫用臺灣公共財,卻對整體臺灣造成傷害的私利行為。」
又說:
「筆記型電腦就那麼不到十家,晶圓廠就那麼幾家,它的連帶效應就那麼大,更應該也容易管理。 臺灣單項產品市佔率為30%時,都沒到中國投資,有人偷跑後,現在衝破到 50%、 70%、 80%,毛利率及純利率卻大幅下降,甚至到整體產業是虧損的。而市佔率提高的結果,是在台產製的總量與百分比雙雙下滑,在台僱用人數減少,相關零組件及服務的經濟活動也跟著減少。因為這些週邊廠商被要求就近市場供應,紛紛搬離,臺灣的廠房住宅空置,銀行逾放與此有關;另外內需也跟著減少,連帶著稅收也減少,加上公部門長期冗員,即對軍公教的過度照顧,財政赤字當然越來越嚴重。」
(三二七) 台商自我惡性競爭的結果,最後連高科技產業也不能自保。民國 94年(
2005
) 4月,爆發與台積電同執晶圓代工市場牛耳的聯華電子公司,簡稱「聯電」,就提供禁止技術外流, 199項製程予中國和艦公司,由該公司無償提供聯電 15%股權,掏空臺灣技術的「聯電和艦案」。該公司董事長,也是國策顧問曹興誠,雖然出面否認技術轉移,但對和艦贈股,則宣稱是「策略指導」代價。(三二八) 但後來他又在股東會自己爆料,曾擬透過日本子公司,聯日半導體購併和艦,但礙於法令,因此 1月時與總統會面,不但向總統報告,總統也曾應允儘量幫忙。 此爆料後來雖為總統府否認,說當日約見是「一群」工商界人士,談的是「國是建言」,未提及「和艦案」。(三二九) 但曹興誠的談話若是事實,可知鬆綁「戒急用忍」政策後,所謂「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卻成為鑽門道,總統可私下授受,毫無有效管理的機制在內。 可嘆的是,像這種有管等於無管,往中國一窩蜂投資中,原以為在中國投資成功下,必然會帶來臺灣的好處。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95年(
2006
)年底投資中國華東地區,與鴻海一樣被形容「喊水會結凍」的華硯電子公司,在中國華碩發展順利時,卻回過頭來裁掉臺灣華碩員工三百四十五人。 雖說這間公司的轉口貿易會帶來外匯存底增加,但存留的失業、貧富縣殊以及種種的社會問題,陳水扁總統你想過了嗎?
:::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登入
主選單
首頁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