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Toggle navigation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
主選單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
所有書籍
「第五章 清治時期」目錄
MarkDown
8-1 李鴻章的淮軍
1. 治臺始末
1-1 治臺初期政策
1-2 清初治台三策
1-3 照舊的稅賦
1-4 重稅下的臺灣
1-5 「以番制漢」政策
2. 臺灣平埔族
2-2 平埔十族
2-3 清初臺灣番情
2-4 臺灣北部開拓
2-5 台中開拓情景
2-6 淡水開拓情景
2-7 清初臺灣漢人
2-8 藍鼎元陳請移民
2-9 第一次搬眷
2-10 第二次搬眷
2-11 漢化原住民
3. 乾隆治台
3-1 三年官二年滿
3-2 南北番通事
3-3 乾隆番政
3-4 護番總督喀爾吉善
3-5 內凹庄事件
3-6 整頓漢通事
3-7 南北理番同知
3-8 漢化賜姓
4. 清朝中葉政治
4-1 臺灣流民東移
4-2 噶瑪蘭開闢
4-3 噶瑪蘭稅制
4-4 噶瑪蘭番政
5. 滿清政治腐敗
6. 臺灣民變
6-1 以台制台
6-2 戴萬生事件
6-3 臺灣械鬥
7. 臺灣教育
7-1 臺灣社學
7-2 臺灣義學
8. 臺灣建省
8-1 李鴻章的淮軍
8-2 牡丹社事件
8-3 開山撫番
8-4 中法戰爭
8-5 劉銘傳建設臺灣
8-6 劉銘傳清丈士地
8-7 清治尾聲
9. 臺灣民主國
9-1 唐景松出走
9-2 劉永福的黑旗兵
8-3 開山撫番
第五章 清治時期 ======== 日本幕府於同治7年(1868)還政日本天皇,即蓄意求精推行「維新變法」,全力西化,國力漸強,一雪過去的軟弱也期冀躋入諸強行列,開始覬覦中國領土。同治10年(1871)假意與中國通好,派出伊達宗城到中國,以日本可為外援為由,「宜先通好,以冀同心協力」。取得平定太平天國以及黃河、淮水流域「捻」亂的李鴻章信任。簽下了中日第一個「中日修好條約」。但日本對此約未能與列強「利益均沾」,且未有「領事裁判權」,故很不滿意。次年再派出外交部長副島種臣到中國談判,要求重新修改條約。但一面要求換約的日本,剛巧臺灣於同治10年(1871)琉球船因颱風被飄來臺,在屏東琅嶠一帶為牡丹社人殺害54人。日本以此責問清庭,臺灣藩界是否亦為中國版圖,沒想到主持當時外交事務的總理衙門大臣毛昶熙,卻以「琉球係我屬國,其民被害不煩貴國,且臺灣生番地,政教不及,其殺人劫掠,與我國政府無關」回覆,予日本出師台灣的機會。 同治11年(1872),日本不僅藉此將一向對中國朝貢的琉球屬國,以琉球早就隸屬薩摩藩為由併入版圖。同時同治13年(1874)以此作為征臺藉口,在內務大臣大久保利通主導下,設置「臺灣都督府」。且任命在日本極負盛名西鄉隆盛的弟弟,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臺灣事務都督」,並成立準備攻台的「臺灣番地事務局」。這件侵略臺灣的事,並取得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Le Gendre)附議,並以臺灣番地危險,「幸望日軍永遠駐紮該地,俾使全世界得其利益,並應公告全世界,臺灣土人之地為日本帝國之領土。」對前來臺灣侵略一事,加以祝賀。 為使出師有名,日本出兵前又再次電詢英國公使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代詢中國以為見證。想不到臺灣地位重要,此電詢引起各國注意,不只英美反對,俄、義、西班牙等國也相繼反對,因此詰問日本政府,使得日本侵臺的國際形勢丕變。但西鄉從道一意孤行,以「朝令夕改,無法執行」為由,同治14年(1875)毅然率兵三千六百人來臺,從屏東社寮澳登陸攻下風港、石門等地,並準備在龜山紮營以為久居。 清朝除透過外交與日本交涉,一面調來劉銘傳部隊準備與之作戰,就在雙方準備兵戎相見時,不料駐紮在台的日軍水土不服,瘟疫流行,死亡逾五百多人。不得已遂於8月,由日本公使大久保利通與清朝協議,由英使調解,最後清廷賠償難民十萬兩和日本在臺損失四十萬兩,共五十萬兩了事,此即所謂的「牡丹社事件」。 由於清廷在牡丹社事件表現孺弱,不久後,清光緒2年(1876)西班牙即仿效日本,稱13年前西班牙船也曾於臺灣海峽遇風遭劫,並要求賠償西銀1萬8千元,清廷以顧及西班牙屬地巴西華工安全為由,應允其勒索。 臺灣發生「牡丹社事件」,清廷緊急調派湘軍來臺防守,沈葆楨於同治13年(1874)4月臨危授命,為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沈葆楨,字幼舟,福建候官人,太平天國之役,以守城有功而聞名。太平天國後,任官江西巡撫。以政績及才能,為當時負責西北軍務的左宗棠賞識,推薦為船務大臣,督辦福州船務局。兩次來臺視察,調兵協防才知臺灣的重要。
:::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登入
主選單
首頁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