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 臺灣拓殖殊式會社

這位在台四年,在世界金融風暴中,協助處理臺灣金融問題,直到昭和 11年(1936)軍人取得政權後,才在該年 10月另派來海軍預備役大將小林躋造出任第 17任總督。中川健藏不僅是文官就任臺灣總督最久的一位也是最後一位,而當時的總務長則是曾任職東京府知事,資歷較深的平塜廣義。


事實上,第1次世界大戰時,日本趁歐美忙於戰爭無暇顧及東南亞殖民地機會,大舉鼓勵對南洋的貿易。並在大正 8年(1919)3月,由台商出資設立「華南銀行」開始南洋貿易。不料卻因昭和時二次金融風暴損失慘重,尤其是昭和 4年(1929)發生的世界性金融風暴,日本海外投資更是一落千丈。不只臺灣銀行貸款無法回收,經營困難,華南銀行的經營也幾乎停頓。這種經濟危機直到日本佔領滿洲,昭和 7年(1932) 3月 1日成立偽滿洲國。有了廣大滿洲腹地及原料,才改善日本的經濟情勢。尤其高橋是清任藏相(財政部長),為拯救日本金融,採取日弊貶值做法,也以公債建設滿洲,使得日本在很短時間內,就渡過可怕的金融風暴,再度呈現一片欣欣向榮。


同時,日本也利用日元貶值,而歐美各國深陷金融風暴掙扎的機會,以臺灣為南進基地大舉外銷。昭和 10年(1935) 4月,臺灣發生重大的「新竹、清水」地震,當時死亡人數3千多人,房屋全倒及半倒者,佔當地房屋90%以上,受害損失達1千5百萬圓。臺灣雖受如此的損失,但走出金融風暴的日本政府在該年6月也是慶祝日本來台 40週年時,日本拓務大臣兒玉秀雄仍對外發表:「臺灣係日本帝國南方要衝,與南支、南洋保有密切關係,應增進彼此之貿易交往。」(二三335頁)


同時,總督府為配合日本對華南和南洋的貿易需求,昭和 10年(1935)10月,在臺灣召開「熱帶產業調查會議」,著手準備侵略中國華南和南洋的「南進政策」。在此會議中確定以臺灣為南進中心「臺灣應輸入彼地豐富之原料,以促進本島工業化,並充裕日本之需求,更而向華南、南洋開拓銷路。」(七八 12頁)。並在隔年 12月,以 3千萬日幣及向沒收來的 1萬 8千多甲公有地,成立可對華南及南洋企業予以融資援助的「臺灣拓殖殊式會社」(二三 335頁)。「臺灣拓殖殊式會社」這間以開拓臺灣產業為目的的公司,在日本侵華期間得以配合日本從事中國華南地區,像廣東、海南島等地的投資開發,因此享有很多特權,像不必支付政府出資的紅利且可吸收民間游資並發行資本額3倍的公債,使得該公司成立不到 10年直到戰後所累積的資本就超過5億多圓。其轉投資的公司也達40幾家,這些公司在臺灣掌控的都是軍需工業的重化工業(二八九 151頁)。


事實上,臺灣經過二次金融風暴後,臺灣人的經濟大受打擊。為了渡過危機,只得向銀行貸款。而日本銀行對臺灣貸款,除非公共團體像產業組合、農業組合或漁業組合外,若是個人或企業,當然就須以土地及不動產抵押。資料顯示,根據日本不動產法,可從事專業貸款的勸業銀行,昭和元年(1926)當時土地抵押的貸款約為2千萬圓,昭和 11年(1936)高達5千7百萬圓,抵押田地11萬甲之多。而到昭和 17年(1942)土地貸款更高達 9千 2百多萬圓(二二53頁)。這種情況若以昭和 15年(1939)調查為準,日本人擁有的土地就有31萬多甲,佔當時耕地38%,如果連抵押的也計算進去,則日本人可掌控的土地就有60%(二二53頁)。


日本官方在台累積的財產,若我們深入了解日本勸業銀行,則大致會有個掌握。這間在明治29年(1896)為了推動日本實業發展成立的銀行,其業務即是專門辦理「不動產抵押貸款」。日本據台之初,為了開發臺灣農業,將其業務委託臺灣銀行方式辦理。直到大正 12年(1923)始在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地設立分行。因業務係以土地貸款為主,其中包括各地水利組合及農村土地,在臺灣累積土地資產十分龐大。民國 35年(1946)國民黨政府來台,接收後改名為「臺灣土地銀行」,成為臺灣省屬七大行庫之一。擁有的土地淨值不僅全台第1,也是臺灣最大地主。根據民國 87年(1998)資料顯示,其資產淨值在全球排名為162名,總資產則為第 175名(二八九 131頁)。這僅屬一間銀行,最後全歸入來台政府手中,可見日本撒退後遺留資產之龐大。

 


:::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