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西班牙來臺目地

西班牙佔領北臺灣,主要著眼於對日、中的貿易保護,對臺灣領土,没有佔領野心,所以與荷蘭人不同的是,其對原住民的教化,完全出自宣教士的理想。原來16世紀末、17世紀初,西班牙國王菲力普2世與3世在位時,皆以向異教地區傳天主教為神聖使命,民間亦尾隨此信念,以「我的宗教,我的祖國,我的國王。」為信條,進出於許多未開化地區,並視殉教為光榮。

正巧,日本16世紀末天主教初傳到日本,到17紀初即擁有70多萬名信徒,勢力浩大,危及當時的幕府政權,乃於1613年底頒佈「傳教士驅逐令」,開始大規模的迫害天主教徒。並從1614年頒佈「鎖國令」,到1635年處刑當時的天主教徒,而不願背離教會,被處刑的就有28萬多人。正在日本如火如荼,迫害天主教的時候,更激起西班牙傳教士「殉教」的熱忱,於是結合著經商貿易與傳教兩個目的,西班牙人來到臺灣。

1626年5月,西班牙人征臺時,即有多明我會神父馬丁尼(Bartolome Martinez)等4名傳教士隨行來臺,並在社寮島(基隆和平島),建築臺灣有史以來第1座教堂「諸聖堂」(Todos Los samtos),並開始學習當地語言,以極度克苦忍耐的決心,向當地居民傳教,翌年,即獲當地居民認同,有數人主動受洗入教。1627年夏,馬丁尼神父又趕往馬尼拉參加管區會議,建議設置臺灣教區,並獲通過。回臺後,又在社寮島對岸,有中國移民居住的有中國移民居住的巴里安(Parian,今基隆市八尺門附近),建一教堂專向中國移民宣教。

像馬丁尼神父等的西班牙宣教士,都是抱著赴日殉教精神來臺,極有愛心又克苦耐勞,曾狠狠被社寮島居民修理猶無怨言,終取得當地居民的信任。不久間,社寮島一帶傳教的速度極快,許多居民陸續信教。可惜,這樣有愛心的神父,卻於1628年隨軍經略淡水,準備向當地居民傳教。不料於1629年年,聞知荷人準備來襲淡水,急欲乘船回基隆通報,卻溺死於海上。馬神父在臺宣教的成績,1630年馬尼拉總督報告西班牙國王說:「三年傳教,只在基隆一處,受洗禮者有300人。」

1630年,準備赴日傳教的愛斯基委神父(Jacinto Esquivel)抵臺。他向住在臺北縣金山鄉附近的金包里社,及住基隆七堵附近的馬武里社二社居民宣教,當時二社素稱強悍且互相殘殺,為謀取和平,愛神父乃冒險進入金包里社內,施行教化,以極大愛心感化金包里人,終取得金包里同意,願與馬武里社盡釋前嫌,雙方言歸於好。於是愛神父也於馬武里社傳教。當時,正巧巴里安漢人教堂為颱風所毀,就移其建材於金包里,建立「聖若翰」教堂。然後,又於馬武里社再建馬武里教堂,兩地信徒 600餘人。

 


:::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