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 臺灣北部地方派系

台北縣因鄰近首都,不容派系坐大形成整體派系威脅中央,故多以鄉鎮為區隔形成派系。
從 40年(1951)起各地開始建立派系,像蘆洲、三重地區,以販米出身後來轉行建築致富,蔡詩祥為主的「三重幫」,這個派系在 6、70年代建築業興起後,更分成以陳萬富、陳兩傳為主的陳家系統,以及林堉琪、林堉璘、林榮三為主的林家系統,而蔡詩祥的兒子蔡勝邦,因此擔任過立法委員。


板橋則以劉順天為主的「劉派」。
中和地區則有林德喜和江貴元為主,相互結合的「林江派」,以及呂芳契、游火金為主的「呂游派」。
至於永和市原先仍屬於海山區中和鄉, 47年(1958)在陳新牆等人的爭取下才改為永和鎮, 68年(1979) 1月再經國代陳金讓、省議員陳根塗爭取改制為永和市。故而有以陳新牆、陳根塗為主的「大陳派」,以及陳金讓為主的「小陳派」。
新莊地區,則有以陳國治為首的「國治派」,以及鄭建邦、翁永裕共同聯合的「聯合派」。
而淡水地區,則有麥春福為首的「麥派」以及陳根旺領導的「陳派」,這些派系從國民黨來台,分佈在台北縣各鄉鎮,一直相爭直到如今。


離開台北愈遠,地方派系就愈濃厚,像新竹縣就以區域性交通聯合壟斷而分派。
因客貨運的不同,而有「西許」和「東許」 2派,以新竹貨運為主的許金德,因家住新竹西門附近,故有「西許」之稱。與在東門,經營新竹客運的「東許」許振乾間的恩怨,源於 42年(1953)臨時省議員黨內初選,西許的許新德得票最高,許振乾繼之。因國民黨卻故意挑起雙方仇隙,以兩人皆為閩南人為由,另選也屬「西許派」客家人鄒滌之,代替許振乾,引起「東許派」不滿,從此勾起雙方無情的政治競爭。而國民黨坐收漁翁之利,以「輪流提名」遙控整個新竹選舉。這種遙控,甚至 57年(1968)原本輪到「東許派」朱育英出來競選第 6屆新竹縣長,結果卻被中間冒出的無黨籍劉榭燻當選。因此被國民黨地方黨部認為輔選不力的「西許」許金德,雖連任 5屆省議員,卻再也無法蟬連省議會副議長,最後逼得不再競選公職全心轉戰商場。


39年(1950)從新竹縣分出的苗栗縣,早在 36年(1947)第1屆國大代表,新竹縣即有黃運金、林為恭等人擁護吳鴻森(吳伯雄伯父,後來當選),以及劉闊才、黃文發等人支持張子斌,所謂黃劉 2派對立之鄒形。加上行政劃分時,當時新竹議長黃運金並不主張苖栗單獨設縣,因而得罪在苗栗擁有廣大勢力的劉闊才,成為第 1屆縣長選舉時兩派恩怨源頭。這次選舉雙方幾乎以撕破臉形容,不僅經過 2次選舉激烈廝殺,選後經法院判決宣稱無效,由於影響地方甚巨最後國民黨出面協商, 2人同意退選重新推出人選重選,再經過 3次競爭始由親黃派的賴順生當選。這場總計 5次選舉, 3個多月派系相互攻擊結果,使得黃劉 2派,從此成為地方壁壘分明水火不容派系。


這種水火不容的派系,也同時被建立在臺灣其他縣市,像原大台中州,分為台中、彰化和南投 3縣,其中台中縣,首任民選縣長選舉也是如此,霧峰人林鶴年與豐原人陳水潭,相爭激烈,成為直到如今台中紅黑派系的由來。
至於為何林、陳 2人之爭會有紅黑稱呼,則因競選旗幟林鶴年選擇紅色和陳水潭選擇黑色旗幟所致。

對於台中縣派系紛爭幾乎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40年(1951)7月台中縣議員林漢忠曾在縣議會上發表:「今日選舉造成各地方派系色彩,阻礙地方團結。」蔡江寅議員也說:「今地方派系利害,非黑即赤。」(五二  19頁)
47年(1958) 3月台中縣議員林水金也質詢說:
「省政府周至柔主席出巡本縣,稱台中縣得天時地利而獨欠人和,在本省鬧派系最利害者嘉義,其次則是本縣。」

     


:::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