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總統直選

81年(1992)3月民進黨及無黨籍國代合組「總統直選聯盟」,在國大臨時會開幕時,對赴會致詞的李登輝拉布條抗爭。
4月 6日郝伯村應邀赴會作國是報告,民進黨以舉布條、吹口哨、高聲叫喊等干擾方式癱瘓會場,國民黨則以海報歡迎,場面非常混亂。

81年(1992) 4月 17日為爭取總統直選,民進黨國大黨團赴總統府靜坐抗議,要求面見總統,結果與憲警人員發生激烈推擠,後來衝破憲警人牆高呼「總統直選」後,返回中山堂。
4月 19日又發動上萬群眾走上街頭,晩上舉行雷射晚會,夜宿臺北市立體育館。
隔日民進黨國大黨團,不上陽明山開會反到總統府請願,但遭軍警圍堵,雙方發生激烈衝突。
由於博愛特區封鎖,因此遊行隊伍轉向臺北車站靜坐,準備長期抗爭。
而在軍警的反包圍下,使臺北車站附近因此癱瘓數日。
直到二十四日午夜四點半,採強制驅離方式才得解除。
5月 4日,對於國民黨國大準備以包裹表決其修憲方案,在民進國大黨團宣佈退出國大臨時會,使國大臨時會變成一黨修憲局面。


82年(1993) 1月李登輝赴國大臨時會發表國情報告,聽取民進黨在內的國是建言,民進黨提出傾聽「臺灣人民的聲音」的國是建言。
此次臨時會朝野國代在修憲問題產生極大的肢體衝突,最後強行通過本次臨會不討論修憲提案。
直到 83年(1994)第二屆國民大會臨時會召開時,才制定總統直選修訂條款。
同年 2月郝伯村下台後,非主流派頓失重心,「反李」人士惶惶終日,他們為重拾「反李」的結合。
3月趁海外「興中會」返國機會,成立「新同盟會」,他們廣納反李人士和團體參加,他們有郝伯村、李煥、蔣緯國、梁肅戎和許歷農等,及王玉雲、張豐緒等少數臺籍人士,還有部份「新連線」成員。

這批被形容為失意政客的組織,對外則以「救亡同志會」自稱,許歷農並以「分裂只是手段,整合才是目的」為說詞,解釋他們並非脫離國民黨,但他們卻高舉郝伯村為「精神領袖」。為了對外顯示「新同盟會」的勢力,他們在召開十四全大會前,即建議連署推蔫林洋港及陳履安為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並由吳伯雄競選臺灣省主席,趙少康選臺北市長,而吳敦義選高雄市長。
這被非主流形容為「鑽石陣容」的推蔫,意外卻得到「不忮不求」的林洋港,「鄭重考慮」的回應。
這被外界解讀為得不到行政院長職位,準備以李登輝「不競選連任」的誠信問題,做為對李登輝的反擊。(一五四  138頁)

   


:::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