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高市長選舉台聯黨泡沫化,引來在本土派需要團結,台聯常是否需要另外存在的質疑。
96年(2007) 1月 26日李登輝一面指定黃昆輝繼任黨主席。
一面解釋台聯存在的必要性,他說:「老大和老二互毆,要有老三出面拉開,否則家產和家業都不管,家道必敗。」
又說:「台聯以後要走『中間偏左路線』,爭取中產階級和弱勢團體。」
他並強調:「只要對人民福祉有利,台聯將廣結善緣,包括陳總統、國民黨都可以支持。」
又說:「台聯今後最重要的課題是『處分雜兵』,開除有不當行為的人,注入年青的新血,目標是走『中道左派』,同時切斷糾纏不清的所有政治關係,吸收『討厭』混亂政治的中間層,排除個人或政黨思想,以臺灣的主體性為主軸,找回臺灣的民主。」
他說的「中道左派」,並非政治上的「左」,而是重視民生,以及社會福址的「社會思想」。
因說辭不清,同時以「臺灣不必再追求獨立」對外發表意見。
又說:「臺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重要的是解決民生,建立國家的主體意識,推動正名制憲,邁向國家正常化。」
故遭到各方圍剿,包括曾支持過他的人撻伐,批評他已偏離原來主張的「台獨主張」。
而 3月 3日,他又在「李友會」上,利用新春晚宴發表了對「統獨」看法。
他說:「當前充斥社會的,不是統就是獨、不是獨就是統,尖銳的對立,模糊了臺灣的正確走向,傷害了族群融合,形成了非常不健康的社會現象,對臺灣國家的正常化發展,將產生不利的深遠影響。」他指「統」,就是國民黨所堅持的「終極統一」。
他又說:「其實臺灣在 1991年,宣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以及 1999年,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之後,臺灣與中國不再武裝對立,承認各自有效統治所屬地區,互不隸屬的關係,清清楚楚,已經沒有所謂統的問題。」
至於「獨」,他也說:「所謂獨是指臺灣獨立,但是今天的臺灣,已經透過體制內的憲政改革,實施直選總統、國會全面改選,成為主體獨立的民主國家。特別是政黨輪替後,國民黨政權已經下台,主張獨立的民進黨,已經成為執政黨,不但訴求獨立的對象消失了,連自己訴求獨立的身份也消失了。」
因此他結論說:「目前臺灣已經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沒有統、獨問題,只有正名、制憲、追求國家正常化問題。民進黨、國民黨都應該放大胸襟,理性冷靜思考,放棄一己之私,以臺灣前途發展為念,積極投入『正名』、『制憲』、『國家正常化』,才能符合臺灣人民的殷切期待。」他同時提出要「關懷弱勢」、「關心青年」、「重視文化」,他說:「要建立堅定不移的臺灣主體性,必須建立臺灣文化堅實基礎。如何以臺灣主體,吸納外來文化,融合成優越的新文化,應該是臺灣文化建設的重要課題。」(《自由時報》A2,彭顯鈞記者, 2007/3/4)
李登輝的言論馬上遭到黃昭堂反駁,他說:「臺灣尚未獨立,因為中華民國體制仍然存在,中華民國憲法也是國家統一的憲法,立法院主張終極統一的政黨席次超過半數。」他繼而問所有與會的人說:「臺灣那裏已是主權獨立國家」。
事實上,臺灣的問題並非「統獨」之爭,而是被中國「併吞」的問題,統獨只是做為對被中國統一「贊成」或「反對」的表態。如果李登輝的說法正確,那麼陳水扁任內,所稱「四不一沒有」又有什麼錯,李登輝為何一再批評他,真是此一時彼一時也。
故對李登輝晚年,突然改變「獨派」說法,長期觀察李登輝的日本記者酒井亨,以「李登輝是否已經改變跑道」為題,說李登輝發表「不必追求台獨」與「開放中資及中國觀光客來台」的話,是個兩面不討好問題,因這兩個問題「既不會得到『統派』的青睞,反會遭到『獨派』的批判,對今後台日關係,也有不良影響。」又說:「毫無疑問的,現在的李登輝已經不是以前的獨立派、親日派的李登輝」。與此同時,他並引用另一日本駐台記者的話說:「李登輝幾乎已全面對中國投降。」
對此評論日本李友會出面否認,指記者酒井亨撰文,冒然指「李登輝轉為親中派」是「非常草率的結論」,也是「惡意離間日台關係的陰謀」。為此李登輝在 3月 4日親上火線,對外澄清說:「民進黨主導的 2005年修憲,定出高門檻修憲條件,使得『制憲正名』變得不可能,對臺灣未來民主深化,是一項重挫敗,大開民主倒車。」他又說:「 1991年開始啟動的六次修憲,還有尚未完成的工作,政權轉移後,大家希望民進黨政府繼續完成,不過民進黨只說不做,只會以口號治國,陳總統一上任,因為怕美國人,就職時喊出『四不一沒有,什麼事都沒辦法做了』。」
談到 2005年修憲,他又說:「兩大黨大幅提高修憲門檻,且立委選舉制度的改變,也欠缺考慮,未來不管是總統制、內閣制、或是其他憲政體制,國家領導人都將遭,地方利益取向的立委綁架,難有作為。」而最令他擔心的,仍是制憲後選區劃分,衍生的問題。他說:「以選民選票等值而言,選制變更,將臺灣公民分為三等級,像金門、馬祖幾千人就可以選出一名立委,花蓮、台東約10萬人選1席,嘉雲南平原要40萬人才選1席,這樣公平嗎?單一選區恐怕只會助長社會的對立與分裂。」
最後他結論:「第七次修憲,就是兩大黨為了將現有政黨板塊凍結,抑制小黨生存,封殺其他政黨出現的空間。」(三五○ 15)從李登輝的談話可以看到他對「制憲正名」欠缺完整規劃,冒然實施立委選制感到憂心和不滿。至於因不滿,引發對民進黨不必要的言語,雖可諒解,但面臨臺灣本土政權維繫關鍵,李登輝傷及台獨的發言,則廣為台獨者憂心,並成為國民黨對外宣傳的工具,許多人甚至憂心 2008年總統大選時,李登輝是否會像當年台北市長選舉,忽然高舉馬英九的手,推蔫著說:「這是吃臺灣米、喝臺灣水長大的新臺灣人!」果若如此,愛台的李登輝在臺灣史地位將會重新被評詁。是臺灣人心中「愛台」或「賣台」的李登輝,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