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明鄭降清

鄭經因兵敗,回到東寧,不理國事,終日飲酒作樂。而陳永華又中馮錫範的奸計,相約解去兵權。等陳永華解去勇衛兵權後,馮錫範卻置之不理,反回頭掌握兵權,陳永華始知中計,因此鬱悶而卒。不久後,鄭經亦亡,遺命鄭克臧繼任。鄭克臧取陳永華之女為妻,深受鄭經信任,鄭經西征時,特委以世子監國。由於鄭克臧嚴守律法,有其祖鄭成功風範,因此得罪不少群臣。馮錫範於是串聯失意將領,及國戚造謠,說鄭克臧非鄭經親生且又嚴法,將對鄭家親族不利,不宜接替王位,入告於鄭經母親董夫人,收其監國印後,並加以縊殺,其妻陳氏並以身殉。鄭克臧死後再以其弟,年僅12歲為馮錫範女婿鄭克塽代之。繼任後的鄭克塽年幼,加上馮錫範弄權,從此鄭氏一朝走向衰亡。永曆37年(1683)7月,清康熙皇帝因10次招撫不成,遂命靖海將軍施琅率兵東征。

施琅,福建晉江人,原名施琅為鄭成功部屬,屢建奇功,後因私斬部屬構隙於鄭成功,復又因部隊缺糧搶奪永寧及崇武二城,遭鄭成功斥責而迭有怨言。於永曆5年(1651),全家為鄭成功所擒,施琅私自脫逃,鄭成功遂殺其父、其弟及一子一姪。因此恩怨,投清後的施琅,一意以復仇為志。由於精通水師,屢破鄭軍,康熙元年(1662)擢昇水師提督,次年又因攻克廈門有功,敘加右都督,康熙3年(1664),加授靖海將軍。雖然施琅一意報仇,以攻臺為志。多次奏陳攻臺策略,然而以少數兵力統治中國的滿清,惟恐軍力不足,多有損傷,故以招降為政策,不但裁水師提督,改授施琅為內大臣。直到康熙12年(1673)鄭經西征,使滿清體認到,明鄭若未能招降,有摧毀的必要。

康熙20年(1681),清廷趁鄭經逝世其子克塽年幼即位,加上部屬爭權,認為時機成熟,重授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太保,於康熙22年(1683)6月率水師精兵2萬,戰船200艘攻臺。澎湖一役打敗劉國軒所率2萬部隊。劉國軒全軍皆沒,1萬5千人死亡,5千人被擄,而劉國軒本人則趁亂駕小船脫逃。劉國軒既敗回臺,臺灣抗清士氣頓時瓦解,以馮錫範為首諸人以為可攜眷,率兵南下取呂宋,其中建威中鎮黃良驥更以為「今日澎湖失守,臺灣勢危,不如將大小戰船及洋船配載眷口兵士,從此山邊直下,取呂宋為基業。」

呂宋於1640年及1662年二次殘殺華人,每次死亡數萬人,其中多有明鄭寓居於菲島部下。永曆16年(1662)鄭成功本有意攻打呂宋,無奈暴病身亡。永曆26年(1672)經多年的休養生息,中國又無機可乘,於是鄭經部將顏望忠、楊祥等重提攻打呂宋情事,但因馮錫範以師出無名反對而作罷。隔年(1673)等鄭經決定興師攻打呂宋,卻因三藩之亂起無法成行,故攻打呂宋終成明鄭無法完成的宿願。

故有人主張既無法抗清就利用此時南下攻打呂宋時,但為暗中與施琅談妥投降後仍授為總兵的劉國軒所阻,並且多年征戰,橫徵苛斂,人心惶恐,叛降者多。加上正談判投降細節時,施琅突然率1萬清兵,兵臨城下,是戰是和無人定奪,最後只好採劉國軒建議投降,結束明鄭一朝在臺22年的治理。

 

 


:::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