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 臺灣環保運動

75年(1984)6月臺灣首次出現以環保理由,反對美國杜邦公司在鹿港濱海工業區興建生產「二氧化鈦」有毒氣體的化學工廠,這是未解嚴前的重大示威遊行,引起社會極大震撼最後成功收場,杜邦公司因此放棄臺灣投資成為社會極大示範。
76年(1987)又發生高雄後勁「反五輕」運動和宜蘭縣長陳定南反對在五結興建「六輕」,可說是此運動延伸。
雖說 43年(1954)王永慶自日本引進塑膠工業發展至今,不只奠定臺灣塑膠大國地位,而且周邊延伸許多中下游產業。
為了維護塑膠王國美名,同時解決上游石化原料不足,政府認為有必要興建「五輕」及「六輕」。
但 40年來飽受中油煉油廠污染的後勁居民,無法想像再有五輕後的生活,故而反對。
後在經濟部長蕭萬長出面解說,應允在居民監督下做好環保,才解決居民反對問題,79年(1990) 9月開始興建「五輕」。
而「六輕」高達千億以上投資案,也在雲林縣長廖泉裕主動協助,才在麥寮鄉以填海造陸方式取得土地,順利建設六輕。


就在臺灣社會運動不顧戒嚴令澎湃發展之際。
69年(1980)從交通部長轉任的行政院長孫運璿,決定在臺北縣鹽寮鄉建造第四座核電廠。
由於核電廠在臺灣建造費比例偏高,且政府對核電廠也未能有效管理,不僅讓輻射水任意放流,還將會導致癌症的輻射鋼筋外賣,形成社會嚴重輻射屋事件。此外核3廠一再發生火災都差點惹禍,使得核電廠安全成為國人疑慮。何況鹽寮鄉距離臺北市過近,萬一發生災變將不可收拾。因此 73年(1984)新上任的行政院長俞國華就以「民眾疑慮未澄清前,核四不急於動工」擱置此案。擱置後不久 75年(1986)4月,蘇聯發生舉世震驚的車諾堡核害事件。

車諾堡雖處蘇聯偏遠地區,仍造成數萬人死亡,為害半徑達 300公里,造成致癌率增加 3成,超過 5成人口不孕等現象。
這些慘狀在在告訴國人核四的危險。不幸的是,81年(1992)2月曾任參謀總長,
主導拉法葉艦採購的郝伯村當上行政院長,立刻以電力嚴重不足阻礙工業發展理由,通過恢復核四預算,引起全國反核者震驚。
這場臺電出面說明若 93年(2004)不完成核四,將會危害到臺灣工業且增加電費的興建理由,
直到 20年後的 102年(2013)台電備用容量仍高達 20%以上,證明臺電當時法錯誤,
使臺灣展開長達 20多年的反核抗爭,為此付出慘痛代價,這是何等不幸的事。

 


:::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