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登輝崛起

臺灣政治權利轉移之際,中國政治也發生很大變革。
67年(1978)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重新復事。
他決定放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政策,改以「四項基本原則」。
隔年並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反對華國鋒「兩個凡是」理論。
且為推動四個現代化,70年(1981)逼使華國鋒退休,開始實施經濟改革。在他的改革下中國呈現欣欣向榮,鄧小平聲譽蒸蒸日上。
73年(1984)鄧小平作主,中英達成解決香港協議。鄧小平博得海內外讚譽,但鄧小平因此驕傲,過去人們樂意在天安門以「小平您好」展示對鄧小平敬意,但香港問題解決後,中南海開始出現類似毛澤東時期的「一言堂」情景。


這時李登輝也在蔣經國提拔下出任副總統。李登輝桃園龍潭人,祖父遷至臺北三芝。就讀臺北高校,日本京都大學農經系,34年(1945)臺灣光復,回臺就讀臺灣大學娶妻曾文惠。再以公費留美一年,回臺後拒絕月薪高達八千元農復會技正工作。甘願應老師省農林廳長徐慶鐘之邀,到月薪只有五百元晚上還須寫稿才能貼補家用的農林廳工作。
46年(1957)徐慶鐘離開農林廳才轉任農復會,受知於蔣彥士與沈宗翰、李崇道等人號稱「農經派」。


54年(1965)獲得美國洛克菲勒農業經濟學會和康乃爾大學聯合獎學金,再赴美學習,取得美國康乃爾大學農經學博士。
不幸的是,58年(1969)蔣經國赴美訪問,不料在紐約為鄭自財、黃文雄兩人謀刺不成,由於黃文雄亦為康乃爾大學博士侯選人,並與李登輝有往來。
就在李登輝百口莫辯,幸而他的老師徐慶鐘時任內政部長,老長官蔣彥士亦為行政院秘書長,都為蔣經國信任。
他們以多年觀察向蔣經國報告,李登輝應與臺獨毫無瓜葛,受蔣經國約談。
約談後蔣經國發現李登輝對臺灣農村問題有深入研究,印象深刻。


不久李登輝即在徐慶鐘和蔣彥士推薦下加入國民黨。(一三三  20頁)
61年(1972)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任命李登輝為政務委員主管農業政策並督導十大建設的中石化工業。
67年(1978)拔擢為臺北市長。
70年(1981)內閣改組,將省主席林洋港調任內政部長,餘缺由李登輝繼任開始省政磨練。
李登輝在省主席任內,以臺灣農業所得偏低造成農村人口大量外流。
因此期望能留住農村青年倡導「八萬農業大軍」,遴選青壯農民給予現代化農業經營訓練,
並擴大「輔導農村青年創業及改進農場經營計劃」給有志留在農村青年貸款。
由於成績卓越,73年(1984)終得蔣經國賞識, 2月 15日召開國民黨十二全大會取代謝東閔成為副總統。
出乎意外與他競爭,聲望隆興的行政院長孫運璿,該月下旬腦中風送醫,使蔣經國對接班寄望便全放在他身上。

 


:::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