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Toggle navigation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
主選單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
所有書籍
「第六章 日治時期」目錄
MarkDown
5-1 臺灣教育改進
1. 日本明治維新
1-1 中日甲午戰爭
1-2 日軍來台
2. 日本治台初期
2-1 臺灣鐵路改建
2-2 日本早期在台教育
2-3 臺灣人抗日
2-4 日本在台徵兵
2-5 腐敗的日本官僚
3. 武官總督治台初期
3-1 三大調查
3-2 臺灣衛生整治
3-3 臺灣都市計劃
3-4 臺灣醫療設施
3-5 臺灣鐵、公路建設
3-6 臺灣港口建設
3-7 臺灣鴉片的禁絕
3-8 日俄戰爭後的臺灣
3-9 臺灣理番總督
3-10 禁絕臺灣舊習俗
4. 日治時的臺灣經濟
4-1 鼓勵日本獨佔企業
4-2 臺灣土地漲價
4-3 早期糖業史
4-4 西來庵事件
4-5 日治中期的建設
4-6 嘉南大圳
4-7 第一次大戰後的臺灣
4-8 歐洲經濟不景氣
5. 日本文官總督與民主運動
5-1 臺灣教育改進
5-2 臺灣醫學教育
5-3 廢除六三法案、臺灣啟發會
5-4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5-5 臺灣文化協會
5-6 治警事件
6. 臺灣社會運動
6-1 臺灣農民問題
6-2 日本退官佔地事件
6-3 臺灣農民組合
6-4 臺灣民報
6-5 日本金融風暴
6-6 東方會議
6-7 霧社事件
7. 臺灣民主運動
7-1 臺灣民眾黨
7-2 滿洲開發
7-3 軍人干政
7-4 臺灣拓殖殊式會社
8. 臺灣民主運動尾聲
8-1 民眾黨分裂
8-2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9. 臺灣文化與藝術
9-1 臺灣音樂
9-2 臺灣新戲劇
9-3 臺灣新文學
9-4 臺灣美術
10. 日本統治尾聲
10-1 日本軍國主義
10-2 第二次世界大戰
10-3 臺灣的工業
10-4 工業蛻變時期
10-5 臺灣軍需工業
10-6 臺灣皇民化運動
10-7 臺灣徵兵制度
5-3 廢除六三法案、臺灣啟發會
第六章 日治時期 ======== 雖說田健總督的作為,促使臺灣成為日本國土的延伸,遭遇許多困難,但在他任內仍有一件值得樂道的事,即是成立「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與「台北帝國大學」。臺灣有醫學教育,可說是源於基督教。滿清同治 4年(
1865
)英國長老教會差派馬雅各醫師(Dr.James.L.Maswell)來台宣教,在台南開設醫館,開啟了西醫治病之門。緊接著加拿大長老教會馬偕叡理牧師(Rev.George LeslieMackay),也來到北臺灣。光緒 6年(
1880
),在台北設立馬偕醫院,隔 2年,又成立「牛津學堂」,開始教授醫學(七五 68頁)。 但這些都非屬正式的醫學教育,臺灣正式的西醫教育,可說是成立於乃木總督任內,明治 30年(
1897
)4月成立的臺灣醫院的附屬醫學講習所。到兒玉總督時期,後藤新平將之改名為臺灣總督府醫學校。這個學校創立之初,後藤新平即由日本請來曾在臺灣出版第1本《臺灣醫學雜誌》的山口秀高出任校長。學校初創之始,學費都是公費,後來才改成自費。 明治 35年(
1902
)接續山口秀高校長是有「臺灣醫學衛生之父」的高木友枝。 高木日本福島縣人,因臺灣鼠疫橫行被延攬來台,擔任醫學校長 13年。 任內不但創立「臺灣醫學會」,也成立後來成為中央研究院的總督府研究所擔任所長。 同時,協助後藤長官奠立公立醫院基礎。尤其他負責的霍亂血清製造和使用更是世界首創。 醫學校第3任校長堀內次雄,兵庫縣人,也是臺灣歷史見證。 從明治 29年(
1896
)來台直到終戰返日在台 51年,做醫學校長 21年,是臺灣醫學史上唯一沒有大學文憑校長。 他對臺灣傳染病預防和衛生教育有功績。 臺灣瘧疾權威森下薰曾如此稱讚他:
「若沒有堀內先生扮演臺灣醫學史的角色,恐怕臺灣醫學史就寫不出來。」
(二三○ 162頁) 這所學校培養出來的人較有名的,有台北「順天醫院」謝東山。首獲德國醫學博士的王受祿。後來取得京都帝大醫學博士,號稱「臺灣第1位醫學博士」的杜聰明,後來轉行文學聞名的賴和,以及創辦「臺灣文化協會」蔣渭水等。這所學校在大正8年(1919)改名為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 大正 11年(
1922
)田健治郎總督時期創立台北帝國大學。 昭和 3年(
1928
)上山滿之進總督增黏文政和理農兩學部。 台北帝國大學設有醫學部則是昭和 11年(
1936
)的事。 因醫學教育所費不貲,節源開流,決定將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改為台北帝大附屬醫學專門部,另在台北帝大設置醫學部。 當時醫學部長,聘請東大名教授三田定則來台就任。而醫學專門部長則由小田俊郎擔任。 就在臺灣施行同化政策同時,日本國內民主浪潮如火如荼展開,使得中央政局非常不隱。 影響所及,臺灣總督就如走馬看花不停更換。大正 12年(
1923
)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受害人口340萬人,在全國預算每年14億7千多萬圓之際損失55億圓。當此國難號稱沒有政黨背景,唯才是用,「超然內閣」的山本權兵衛組閣,任命田健次郎為農商務大臣兼司法大臣,因此辭去臺灣總督,改由大正 4年(1915)西萊庵事件造成許多冤獄的行政長官,政友會的內田嘉吉擔任臺灣第9任總督。這位只任職1年,對臺灣民主運動採取高壓統治的總督,為殺雞儆猴大正 12年(
1923
),引進該年初日本才公佈實施的「治安警察法」,對付「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臺灣異議人士。造成許多被捕冤獄,史稱「治警事件」。 臺灣當時民主思潮,不只受美國 14點宣言「民主自決」影響。 波蘭及捷克也在戰後陸續獨立,帶給全球殖民地莫大鼓舞,日本統治下的朝鮮和臺灣也不例外。 特別是朝鮮,從大正 8年(
1919
)3月1日起發起一系列以獨立為目標的「獨立萬歲運動」。根據朝鮮總督府報告,該運動在朝鮮各地推動的示威人數計有 46萬人, 840多次的爆動中(二五三 15頁)死亡人數高達 7千 9百多人,被捕 2萬多人(二一100頁),造成世界轟動,史稱「三一獨立事件」。然而以平埔族群為主漢化的臺灣人,與中國人不同的是自古以來即無獨立問題。臺灣人眼中爭取的只是地區性族群獨立和尊重。因此與日本抗爭,僅是要求「廢除差別性待遇」、「教育機會均等」、以及像「設置臺灣議會」等地方自治。 朝鮮三一獨立運動雖失敗,卻改變日本對朝鮮威權統治政策,改推「文化統治」。開放朝鮮人辦報,允許時事新聞、東亞日報、朝鮮日報等新聞發行,有條件允許朝鮮人自由集會和結社,厲行日語教育企圖推行「內地延長主義」同化朝鮮。當時原敬首相就要求朝鮮總督齋藤實提出「朝鮮統治私見」,指明須與日本一致的統治為方針,漸漸同化朝鮮。當時要求的,不只教育甚至法制,都要與日本一致(二二106頁)。 日本對朝鮮統治改變,當然也影響對台統治。大正 8年(
1919
)來台的田健總督,也是在此背景提出一連串溫和政策。 事實上,臺灣同化運動早在日本據台初期,就已成為日本國內重大辯論。 主張同化者如日本國內政改會、憲改會以及革新俱樂部等所謂「護憲三派」,就認為臺灣應仿「琉球處分」模式施行同化。 然而軍方為首的日本內閣,皆以臺灣抗日嚴重支持「殖民政策」,臺灣同化直到大正時期仍是朝野重大爭辯。 事實上臺灣人像柯鐵、黃國鎮、林少貓等統治初期的抗日,爭取獨立,都以角頭地域為區隔。 直到後來民智漸開,尤其「西來庵事件」後,方知以武力不足以推翻日本,開始尋求與日本人同等待遇的同化政策,成為臺灣人一致的新目標。
:::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登入
主選單
首頁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