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Toggle navigation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
主選單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
所有書籍
「第八章 臺灣本土政權時期」目錄
MarkDown
3-1 治安閣揆
1. 李登輝崛起
1-1 蔣經國栽培
1-2 李登輝繼位之爭
1-3 國民黨內新勢力
1-4 閣揆俞國華
2. 解嚴後的黨外運動
2-1 臺灣國名
2-2 天安門事件
2-3 民進黨內鬥爭
2-4 二月政爭
2-5 萬年國代
3. 李登輝總統
3-1 治安閣揆
3-2 國統綱領
3-3 中共武力威嚇
3-4 臺獨黨綱
3-5 郝伯村辭職
3-6 臺灣加入聯合國
3-7 貪婪之島
3-8 新黨
4. 蛻變中的民進黨
4-1 李登輝情結
4-2 黑金政權
4-3 拉法葉艦事件
4-4 亞太營運中心
5. 總統直選
5-1 一九九五年閏八月
5-2 WTO與APEC
5-3 國民黨繼位之爭
5-4 香港回歸
5-5 亞洲金融風暴
6. 戒急用忍政策
6-1 柯林頓對臺政策
6-2 兩岸談判
7. 兩國論
7-1 臺灣安全加強法
7-2 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
7-3 獨派質疑
7-4 臺灣的災難
7-5 總統候選人救災
8. 陳水扁當選總統
8-1 政黨輪替
8-2 中共武力攻台
8-3 台海戰力分析
8-4 民進黨執政
9. 陳水扁「四不一沒有」
9-1 開放大陸投資
9-2 高科技外移
10. 臺灣的社會問題
10-1 兩岸三通
10-2 廢核四與公投
10-3 農漁會整頓
11. 臺灣兩岸局勢
11-1 臺灣軍購案
11-2 自衛人衛
11-3 伊拉克戰爭
12. 貪腐國民黨
12-1 本土派黑金
12-2 臺灣立法院
13. 百萬人護臺運動
13-1 臺灣財政問題
13-2 新十大建設
13-3 捐地節稅
13-4 優惠存款改革
3-3 中共武力威嚇
第八章 臺灣本土政權時期 ============ 79年(
1990
) 8月就在李登輝召開國是會議後,為爭取憲政改革的機會,在保守勢力環視下,投其所好,籌組「國家統一委員會」,簡稱「國統會」。原來截至 76年(
1987
)開放兩岸探親以來,臺灣始終秉持著蔣經國,對共產黨「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但開放探親政策施行後,仍能秉持此「三不」政策。 因此在李登輝主領下,總統府副秘書長邱進益,就規劃出所謂「三層接觸架構系統」。 以「國統會」負責決策,「陸委會」負責執行。 同時為避免行政單位與中國直接接觸,該年 11月,在陸委會下,並成立象徵民間機構的「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以辜振甫為董事長,做為兩岸接觸的機構。 至於該基金會董事,因堅持只給民進黨一席,遭民進黨拒絕。 由於李登輝為取得國民黨高層的認同,一再拒絕民進黨主張,將國統會更名為「自由民主統一委員會」的建議。 這件事終引起民進黨內,新潮流對美麗島系的批判,因其附合「統派」李登輝召開國是會議。 不僅如此,李登輝甚至在 80年(
1991
)2月,聽信國統會委員的建議,制定讓黨外氣結的「國家統一綱領」,簡稱「國統綱領」。 這個沒有規定完成時效的「國統綱領」,李登輝曾私下商得康寧祥同意,期望他能以臺獨論點強力杯葛,使「國統綱領」的最後目標,始終停留在兩岸的關係上。 康寧祥為避免黨內責難發表「我的決定」。 以為若欲確保臺灣主權獨立於中國之外,應採逐漸方式,「國統會」將是過渡努力目標,故決定以個人身份參與國統會委員。 使得黃信介不得不聽從民進黨內中常會意見,停聘康寧祥的顧問身份。 同時對外表明康寧祥在國統會所作所為,皆與民進黨無關。 同時為反制「國統會」,落實民進黨對臺灣主權的主張, 79年(
1990
)10月,成立了「臺灣主權獨立運動委員會」。 以黃信介為主任委員,江鵬堅為執行長。12月25日,更發起以「臺灣主權獨立」為訴求,由中正紀念堂遊行至國父紀念館遊行。 該年底,並由國是會議在野聯盟,包括黃信介、田弘茂、吳豐山、鄭欽仁、許信良及陳永興等人,成立跨黨派的「保衛臺灣委員會」,並決定在不久後召開憲政會議。而海外臺獨人士蔡同榮,也在國統會成立不久,發起「公民投票促進會」召開大會,主張以臺灣住民投票方式,決定臺灣重要事務,憲政改革以及臺灣前途。 80年(
1991
)4月,繼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後,也廢除「臨時條款」,兩岸終能停止敵對。 在此情況下,李登輝認為須根據該年3月5日,公佈實施的「國統綱領」,重新考慮與中國的關係。 於是 81年(
1992
)制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劃兩岸人民往來外,並推翻過去「漢賊不兩立」政策,承認大陸為事實的政治實體,提出臺海兩岸為兩個「對等政治實體」。 就在兩岸人民往來頻繁,兩岸事務性問題,在在需要兩岸坐下協商談判。 這時主張「一個中國」為談判原則的中國,卻不接受臺灣以兩岸為「對等政治實體」建議。 為遷就現實,國統會因而有內涵為「兩中各表」的「一個中國,兩個對等政治實體」論訴。 但這個後來常被誤解為「一個中國」的共識,卻是促成兩岸相隔四十多年後的第一次談判。 82年(1993)3月,在民進黨反對,僅以國共兩黨進行政治談判下。 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和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在新加坡舉行的「辜汪會談」,已達成了許多包括兩岸文書認證等協議。 對臺灣而言,在國際注目下能與中國對等談判,「辜汪會談」成為值得慶賀的成功案例。 有了「辜汪會談」經歷,李登輝進一步想達成與中共簽訂「和平協議」。 事實上,像「辜汪會談」這種正式談判,都是經過兩岸多次秘商達成的。 為使「和平協議」能夠簽定,李登輝委請新加坡前總統李光耀幫忙,並指示蘇志成辦理。 他以兩岸共同合辦彼此之國際航運,誘使中國簽訂「和平協議」。 但中國皆以「這是國與國之間的行為」加以規避,雖然如此,兩岸私下的協商仍是平和的。 84年(
1995
)除夕江澤民發表對臺所謂「江八點」的一個中國政策。 在中國期望得到臺灣善意回應時,李登輝即在國統會議上以「李六條」回應。 就在雙方保持善意接觸時,不料 84年(
1995
)李登輝在美國母校康乃爾大學邀約,前往美國發表演說。 原本已取得雙方認同的訪美行為,卻因中共軍方反對,江澤民不得不改弦易轍,不只取消原擬舉行的第二次「辜汪會談」。 且李登輝訪美事件後來竟演變成威嚇臺灣的「導彈事件」,因而停止雙邊談判,這是始料未及的事。 而兩岸間談判,直到 87年(
1998
)才又恢復。
:::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登入
主選單
首頁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