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Toggle navigation
李政隆 台灣史研究室
:::
主選單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
所有書籍
「第六章 日治時期」目錄
MarkDown
1-1 中日甲午戰爭
1. 日本明治維新
1-1 中日甲午戰爭
1-2 日軍來台
2. 日本治台初期
2-1 臺灣鐵路改建
2-2 日本早期在台教育
2-3 臺灣人抗日
2-4 日本在台徵兵
2-5 腐敗的日本官僚
3. 武官總督治台初期
3-1 三大調查
3-2 臺灣衛生整治
3-3 臺灣都市計劃
3-4 臺灣醫療設施
3-5 臺灣鐵、公路建設
3-6 臺灣港口建設
3-7 臺灣鴉片的禁絕
3-8 日俄戰爭後的臺灣
3-9 臺灣理番總督
3-10 禁絕臺灣舊習俗
4. 日治時的臺灣經濟
4-1 鼓勵日本獨佔企業
4-2 臺灣土地漲價
4-3 早期糖業史
4-4 西來庵事件
4-5 日治中期的建設
4-6 嘉南大圳
4-7 第一次大戰後的臺灣
4-8 歐洲經濟不景氣
5. 日本文官總督與民主運動
5-1 臺灣教育改進
5-2 臺灣醫學教育
5-3 廢除六三法案、臺灣啟發會
5-4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5-5 臺灣文化協會
5-6 治警事件
6. 臺灣社會運動
6-1 臺灣農民問題
6-2 日本退官佔地事件
6-3 臺灣農民組合
6-4 臺灣民報
6-5 日本金融風暴
6-6 東方會議
6-7 霧社事件
7. 臺灣民主運動
7-1 臺灣民眾黨
7-2 滿洲開發
7-3 軍人干政
7-4 臺灣拓殖殊式會社
8. 臺灣民主運動尾聲
8-1 民眾黨分裂
8-2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9. 臺灣文化與藝術
9-1 臺灣音樂
9-2 臺灣新戲劇
9-3 臺灣新文學
9-4 臺灣美術
10. 日本統治尾聲
10-1 日本軍國主義
10-2 第二次世界大戰
10-3 臺灣的工業
10-4 工業蛻變時期
10-5 臺灣軍需工業
10-6 臺灣皇民化運動
10-7 臺灣徵兵制度
2. 日本治台初期
第六章 日治時期 ======== 為了統治臺灣,明治 28年(
1895
)4月24日,上任的臺灣總督樺山資紀與民政長官水野遵,在馬關簽約後即從日本橫濱出發來台。並在琉球與原駐守旅順,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師團會合準備接收臺灣。臺灣當時局勢紊亂,雖然中國深恐臺灣抗日,影響遼東半島歸還問題,對台發出禁輸武器命令。且命令所有官員撤出臺灣。但仍無法阻絕反對馬關條約的人士在台的抗日。臺灣以唐景松、丘逢甲、林朝棟等人為主,在5月15日發表「臺民佈告」,表明臺灣將以獨立建國方式,作為抗日方針。並於5月23日發表「臺灣民主國自主宣言」。 後來證明,這些以中國部隊為主體的「臺灣民主國」實不堪一擊。 5月29日從澳底登陸的日軍,3日內不到10人死亡,即攻下瑞芳和基隆,台北更是不費一兵一卒,在臺灣人辜顯榮的帶領下輕易佔領。 而南下的戰役,像彰化、嘉義、台中、高雄、台南等與中國兵交戰的地區也皆如此。 高雄,甚至只在船艦上發幾聲響炮就都投降。 而原本以為必會激戰的台南,更是在英國傳教士的引導下,和平的進入府城。表面上「臺灣民主國」已徹底失敗,臺灣的戰爭似乎已結束,但結果卻相反。臺灣表面上雖說已漢化,事實上卻是平埔族的幻身。平埔族在臺灣至少已歷數千年,雖然到荷西時期仍無法形成一個國家。仍以10多個族群,數10種語言彼此存在臺灣,這是世上少見的特例,可見平埔族是個沒有統一觀念的族群,他們重視的是各族群的利益,也就是角頭勢力。換言之,荷西統治初期,平埔族就經常伺機叛反,使荷蘭和西班牙疲於奔命,但後來經過荷蘭人教化,原以為能夠協助荷蘭人抵抗鄭成功的這些平埔族,卻在明鄭入台時坐壁上觀,甚至加入殺害荷蘭人,使當時傳教士看了為之心酸。 而明鄭統治時亦如此,雖然明鄭有效統治範圍較小,且統治時間較短,但平埔族的作亂,亦曾使明鄭遭受很大損害。 根據英國東印度公司留下的記載,鄭經也曾訓練平埔族對抗滿清,但仍無法壯大軍力。最後澎湖一役明鄭敗北而降。 而清朝統治臺灣可說迫於無奈。 根據施琅的奏陳勉強納入版圖的臺灣,只能採取因地制宜,也就是不亂不管的方式。 所以統治200多年間,除大力施行漢化政策,改變姓氏、語言和習俗,解除平埔族的民族認同外。 而平埔族也因繁殖過賸游民在外,遂發生原因極為複雜的族群鬥械。 在此背景下,滿清遂利用攏絡手法,將各地土豪置於管理下。 在此政策下,臺灣就是有亂,也僅能「小反」,除非官員管得過多,「官逼民反」才會形成更大的叛亂,成為「大反」。 這就是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時,李鴻章向伊藤博文說──臺灣島住有6成以上番民,為「鳥無情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且是「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的化外島嶼(二三○145頁)。這些話當場被伊藤博文以「臺灣既經日本統治,維持臺灣秩序已是日本責任。」加以駁斥,可見臺灣當時在清朝的地位。 日本佔有臺灣,若從明治 28年(
1895
)5月29日登陸澳底,6月6日進入台北城。6月17日在台北改易臺灣巡撫衙門為臨時總督府,並舉辦像徵統治臺灣的「始政儀式」。表面看來似是十分容易,故樺山總督以為日後南下接收臺灣,亦將輕而易舉。他甚至電告伊藤博文說「領台應無問題」,只是「南進時不免會發生一些小小的戰鬥」(二八七44頁)。 沒想到6月19日,開始南下的日軍,就遭遇到臺灣各地民兵的反撲。先是出兵新竹,在三峽、大溪和龍潭,遭遇民兵激烈的反抗。當地居民以簡陋的武器,以 20比1,不畏死的懸殊比例起來抗日。使得日本不得不改變過去輕敵的戰略。由於反抗過於激烈,8月不得不將駐守中國奉天,乃木希典率領的第2師團徵調來台,參與南進攻台。並於8月6日改變過去準備以文官治台的行政措施,改以軍政治台。並以陸軍大臣大山巖名義,公佈設置臺灣總督府,準備以強大軍事為後盾,對台施行軍事統治(二八七67頁)。 然而日本施行高壓結果,更是激起人民反抗,8月7日從新竹出發的近衛隊師,在竹南、苖栗更遇到連女人也參與戰鬥的反抗。雖然8月底,勉強進軍到彰化,不料卻因酷暑瘧疾流行、使得日軍幾乎全軍病倒,因此死亡人數更達四千六百多人,為真正戰死的三十倍(二八七71頁)。 日本攻台,若從事後檢討,像攻打由中國軍隊把守的台中、嘉義、高雄、甚至台南,的確是輕易的事。反而是一些小村鎮,像大林、斗六、西螺、土庫,以及嘉義以南的杜子頭、鐵線橋、倒坊東、東石、蕭壟等地,卻都付出慘重代價,日本近衛師統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甚至受傷,最後病死台南。即使是 10月1日由中國大連出發,乃木希典率領的聯合艦隊,49艘船艦加上三萬四千多人在澎湖,準備配合近衛隊由北向南的攻擊。兵分兩路從台南西北的布袋港,以及高雄的枋寮登陸。企圖對台南三面夾攻,沒想到卻在茄冬腳遇到慘烈的反抗,死傷慘重。雖說南部戰役因中國兵叛反,在台南府城到處劫掠,使得乃木希典率領的日軍得以在 10月 21日,在台南士紳邀請下,由英國傳教士巴克禮博士和宋忠堅牧師帶領,順利進入台南府而結束。以為全島已平定的樺山總督,因此將此日定為「臺灣平定日」。並在明治 28年(
1895
)11月12日向日本拍出電報,說:「現在全島已完全平定。」(二八七80頁) 表面上,全台似乎平定了。然而,若從他們侵入這些漢化平埔族人的領域而言,卻才是真正作戰的開始。事實上,臺灣人以角頭領導對日抗戰,應該始於該年的 12月 28日,由北部角頭領導抗日,他們在該日暗殺樺山資紀未遂,拉開全島以北、中、南三區對日作戰的序幕。
:::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登入
主選單
首頁
線上書籍
影音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