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 臺灣「增額選舉」

為美化革新美名,政治上蔣經國除續用連震東、謝東閔等老舊臺人,錄用徐慶鐘、林金生等新臺人,以及孫運璿、蔣彥士等外省技術官僚,也讓臺籍大資本家林挺生進入中常委。同時因中央民意代表凋零, 61年(1972)開放「增額選舉」,讓國大代表 3.3%,立法院 10%,監察院 2%的人,由臺澎金馬及海外華僑選舉中產生(二○四  123頁)。

以本土化、專業化和年青化為號召,使人誤以為蔣經國有改革誠意,事實並非如此。
他只讓屬於下層統治系統的省主席、北高二市市長,以及與政治較少瓜葛的內政部、交通部由臺人治理。
重要的行政院長、國防、外交、經濟、財政、新聞及情治等重要職缺,蔣氏父子在臺 35年間,從未由臺籍人士擔任,直到  74年(1985)才開始任用。由於國民黨貪腐無能,成為全國人民心中的痛,為收買民心,蔣經國開始副院長任內,象徵性地懲處一些貪污官僚,56年(1967)爆發高雄青果社理事主席吳振瑞,利用該社20週年,大送黃金果盤賄賂為由,迫使中央銀行總裁徐柏園去職的「香蕉案」。

61年(1972)蔣經國就任行政院長,號召「10大革新」要求廉能政府,為儆效尤殺雞警猴,以外雙溪中央社區工程舞弊,收押王太夫人親屬行政院中央人事局局長王正誼,判處無期徒刑。此外,又以海關稅務司司長白慶國貪污判處死刑。蔣經國這些作為,雖未能潔淨國民黨貪污臭名,卻能大快人心。


至於言論,自從 60年代雷震的《自由中國》和李萬居的《公論報》遭到彈壓後,白色統治下已無任何反抗聲音。
但從 59年(1970)起臺灣一連串外交挫折,加上蔣經國準備接班,鼓勵青年建言,57年(1968)創刊的《大學》雜誌乘勢而起。
成員有陳少廷、王曉波,以及張俊雄、張潤書等人。
60年(1971)改組由丘宏達任名譽社長、陳少廷為社長、楊國樞任編委會召委(二四九   226頁)。
這個結合新興中小資產和知識份子雜誌,開始對人權、經濟和「法統」等提出建言。
但將社會改革,仍被寄放在蔣經國「聖哉英明」,未能結合廣大群眾,致使蔣經國接班完成後,《大學》雜誌知識份子,除部份被吸納,其餘又成打壓對象,使他們不得不投入黨外運動。

    


:::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