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形容為地方派系鬥爭最利害的嘉義縣,依據國民黨內部文件:
「該縣地方派系形成,源自行憲國大代表之選舉,劉傳來同志與黃文陶同志展開激烈競爭,即地方派系之先河。」(五二 134頁)
嘉義縣雖自始即鬥爭不斷,但有派系之名則為 50年(1961)承繼劉傳來與黃文陶兩位衣缽,爭奪第 5屆縣議長選舉,黃老達與林振榮之役,結果黃老達獲選。
57年(1968)等黃老達轉戰縣長,林振榮才坐上議長寶座,故而開始了嘉義縣「黃林兩派」之爭,
兩派戰役甚至窮鄉僻壤的鄉村長選舉也不能例外(五二 136頁)。
台南縣也是如此,首屆縣長選舉有海派和山派之爭。
3位候選人中,有高文瑞、高錦德及山線新豐區出身的蔡愛仁等 3人,結果出身北門,又稱「海線」的高文瑞當選。
海派人物包括有陳華宗、吳三連等夾著豐厚財力,連選連勝,使得國民黨因此顧忌,有意裁培山派與之對抗,故選擇當時為縣議員的胡龍寶為對象,不但讓他出任威權下有實權的台南縣黨部主委, 46年(1957)出馬與當時海派推出的吳拜,競選第 3屆台南縣長,當選後並再連任。在國民黨的有意扶持下,胡龍寶並吸收了新營、新化、新豐等原本屬楊群英,所謂「三新派」政治勢力,使得胡派又簡稱「山派」,成為可與「海派」競爭的對手。
這段歷史,國民黨的地方調查文件也證實說:
「派任胡龍寶同志主持該縣黨務,時歷六年,胡之社會地位與聲望漸高,基層日厚。
另方面,楊群英同志素與陳華宗同志對立,勢如水火,由是楊與胡較能合作,其力量無形中合流。
自黨提名胡龍寶同志連任兩任縣長以來,胡藉行政力量厚植基礎,於是聲望日隆,基礎更厚,現已代楊群英領導三新派與北門派對壘。照目前情勢而論,三新派(山派)在政治上頗居優勢,北門派(海派)則恃財力稱雄,各有千秋。」(五二 159頁)
高雄首屆縣長選舉,則有洪榮華、陳新安、余登發等 3位角逐,遂有紅、白、黑 3派形成之雛形,而其名之由來則因洪榮華姓洪而取其諧音,且其助選員皆戴紅帽故名為「紅派」。而陳新安選舉時則以戴白帽以示與洪榮華區隔,故被稱為「白派」。
至於余登發的「黑派」來由乃是當時選舉規則規定,得票要過半數才能當選,否則需以得票最多的前 2名再行選舉 1次。
而在首輪得票第 3的余登發,則在第 2輪選舉中暗助「白派」陳新安使他當選。故等到第 4屆縣長選舉時,「白派」投懷送李暗助余登發當選高雄縣長。但當選後的余登發,行事風格獨特完全不理會當時縣議會的監督,使得當時與之競爭縣長落敗,後來轉至競選議長當選的戴良慶,以台語怒責余登發說「黑白來」,意為「亂來」使余登發領導的一派便成為「黑派」稱呼。
余登發,高雄縣後勁人,生於明治 37年(1904),臺灣總督府商專畢業以代書為業。
36年(1947)當選第1屆國民大會代表赴南京出席大會,親眼目睹中國之腐敗,及副總統選舉舞弊情形,因而退出國民黨,終身以「黨外」自居,3次參與縣長選舉都落敗,直到 49年(1960)第4屆選舉,在白派暗中協助下方當選,但明顯黨外作風,使他居住的仁武鄉八卦寮,成為黨外經常聚集場所。這些作為當然成為國民黨欲去之而後快的眼中釘,52年(1963)終以「八卦寮地目變更案」,遭法院起訴並遭省政府免職處份。
這起被認為政治迫害事件,反增長知名度成為英雄,使其子女及親屬「牽親帶戚」都站上政治舞台,成為高雄縣內具有政治實力的「余家班」。其媳余陳月瑛不只當選省議員,74年(1985)和 78年(1989)當選第 10屆和 11屆縣長,成為臺灣政治史上第 1位女縣長。可惜就在當選第 2任縣長的 9月 13日,余登發被發現倒在「八卦寮」血泊中,是否又是一件政治暗殺,與「美麗島事件」林義雄全家遭滅門血案一樣,至今成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