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蔣經國為鞏固政權,採用攏絡大資產家的方式,控制政權。但這種聯合關係來到 80年代開始質變,大資本家不斷擴張結果,終於走到與黨營獨佔事業爭利的臨界點。國民黨以特權攏斷方式與民爭利,不只限制民間資本發展空間,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舉例說, 45年(1956)由退輔會成立的榮民工程處,以特權攏斷國內重大公共工程,民間營造廠商只能做下包撿食小工程。
且在資金得不到政府貸款援助,成為模規極小隨時倒閉的產業。但坐擁厚利,像開發林口工業區被臺塑董事長王永慶批評比別人貴 9倍的榮民工程處卻不思進取,除政策性配合協助中東海外工程幾乎不求長進。使得 70和 80年代可賺外匯的海外工程,全落到技術和經濟都比臺灣落後南韓手上。臺灣營造業僅能固守國內市場,無法與外國競爭。
另一例 49年(1960)與日產合作改名「裕隆汽車製造有限公司」,政府保護下不但技術無法提昇,成為一撞就出人命汽車。
卻是必須靠此吃飯的計程車司機,不得不買謀生工貝,汽車工業也輸給南韓。
這些都是 80年代民怨和笑談。這些例子用來說明,臺灣經濟主要在民間。
而臺灣經濟雖歷經陳儀徹底破壞,從無到有絕對是件容易事,反倒是政府的腐敗和無能,實施獨佔和保護,反成為阻礙臺灣工業提升重要原因。
否則以戰前臺灣經濟實力,人民勤勞、教育普及,臺灣成為比日本還先進國家應非難事。
就如臺灣戰前就有能力到日本競標,做出高水準大工程。
臺灣擁有亞州第二大製鋁工廠,其他像金屬、機械、化學、紡織、水泥等工業都可出口現在卻不行,甚至連南韓也競爭不過。
但臺灣稍有經濟成長,就被宣揚成為蔣經國及其官僚的莫大功勞。
這種靠特權攏斷,阻礙臺灣經濟發展的公司不勝枚舉。
不管如何, 70年代在臺灣,生產總值不到 1/4但卻佔有大多數生產資源的官營事業,在高佔有、低效率的攏斷政策下,已形成嚴重的資源浪費,成為民間的不滿。 80年代更因民間經濟快速成長,民間資產總值開始凌駕國營事業。而國營事業低效率,高利潤的誘惑,也成許多大資本家覬覦的對象,這是導致大資本家開始對蔣經國政策不滿的原因。而且臺灣整體經濟結構,不只大資本家不滿。為圖生存,從 60年代以來,自力救濟的中小企業,也累積許多的不滿。臺灣的產業結構,發展到 80年代,開始從勞動密集產業,逐漸發展轉向技術和資本工業。而臺灣,過去為求經濟成長,一再被打壓的勞工及其惡劣的工作環境,也開始爆發不滿,這些剝削,被認為是國民黨過去攏斷工會造成的結果。
勞工階級也開始尋求保護自身利益的抗爭,這些都會與想嚴密控制工會的當權者,產生很大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