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武官總督時期,指的是明治28年(1895)臺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第二任總督桂太郎,以及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等3人。
這時期因日本初領臺灣,故其治台的方針,係以平定臺灣動亂和避免征台日人死亡為主。
首先被委以重任,則為鹿耳島人薩摩出身的樺山資紀。他曾在「牡丹社事件」中,以少佐身份隨軍來台,因此在甲午戰爭後,也以權威身份被派來台。而同行的臺灣民政局長官水野遵,則曾在明治 3年(1870)留學中國,被視為接收臺灣,可與中國談判的人才而被任命。
日本人來台初期,除了面臨臺灣人激烈反抗外,接踵而來的困難也很多,其中最頭痛的就是水土不合。
臺灣瘴癘之害,甚至連中國移民都無法倖免。康熙 36年(1697)郁永河就曾在《裨海紀遊》形容臺灣瘴癘為害之大,他說:
「瘴癘所積,人至即病,總戎王公命弁率百人戍下淡水,才兩月,無一人生還。」
康熙 56年(1717)陳文遠也在《鳳山縣志》述及:
「水土毒惡,歴任皆卒於官,甚至闔家一無生還者。」(二三○128頁)
臺灣的瘴癘,根據明治 29年(1896)調查,當時傳染病大致有霍亂、鼠疫、赤痢、天花、傷寒、腸病毒、白喉、猩紅熱、黑死病和各種寄生蟲等。這些瘴癘,不僅使日人過去在「牡丹社事件」中蒙受重大損失。此次攻台行動,也遭受重大傷亡。像攻台先行佔領澎湖的日軍,結果 6,000多人登陸後,卻有 1,200多人感染霍亂而亡,最後集體葬於澎湖即「千人塜」由來。其中最讓日軍損失慘重,乃是明治 28年(1895)8月進攻彰化卻遇瘧疾,整個師困陷於此,病人擠爆野戰醫院。使原僅 164人死亡的攻台人數。暴增至 4,600多名,病患高達26,900多人,震驚全日本(二三○ 135頁)。
為避免日軍來台受害,於是開始整頓環境。
當時台北市人口約 1萬 2千人,人口雖不多,但到處養豬充斥豬糞。
此外許多地方吸食鴉片,賣淫等行為,根據調查,光妓女戶數就佔總戶數 四%左右(二三○ 46頁)。
故在 6月 7日進入台北的 2天後即設立「基隆醫院」。
6月 16日公佈「清潔法」,並開始從事台北市排水溝工程改善衛生。
並在 6月 17日宣佈統治的「始政式」後,即由總督府組織「衛生委員會」, 6月 20日並在台北大稻埕成立台北醫院前身,也是後來成為臺灣大學附屬醫院的「大日本臺灣醫院」,濱野昇為首任院長。但濱野昇旋又去職,院長一職隨著臺灣不穩的行政變更,更換不已。直到兒玉總督任內,聘請後藤新平來台就任民政長官,在他規劃下方才穩定下來。